低價蠶絲有蹊蹺,聰明選購蠶絲被

低價蠶絲有蹊蹺,聰明選購蠶絲被

近日媒體報導有不肖網路商家魚目混珠,假借養蠶國寶大師名義,詐騙消費者以超低價銷售蠶絲被。但蠶絲得來不易,製成蠶絲被價位自然不低,低價蠶絲被可能混摻化纖的成分,消費者若不瞭解蠶絲怎麼來的,很有可能花大錢卻買到品質差的產品。全國唯一輔導家蠶飼育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教您幾個小撇步,聰明選購貨真價實的蠶絲被。

苗栗場表示,蠶絲是蠶蛾科昆蟲變態化蛹前吐出的高分子蛋白質,經接觸空氣後形成的絲狀物,是最天然的蛋白質纖維,而蠶蛾在化蛹前要以乾淨無毒的桑葉人工飼育長達35天左右,約需2萬頭家蠶所吐的絲才能拉成一床蠶絲被。因此,以現今人力成本與蠶絲原料取得,價錢低廉的蠶絲被消費者應該睜大眼睛檢視,以防被矇騙。辨識蠶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第一,可以將被胎中的蠶絲纖維取出,對著燈光觀看,會有自然的光澤閃耀。第二,將蠶絲纖維點火燒,好的蠶絲不會著火,燃燒時只會冒出白煙。觀察燒完的餘燼,真蠶絲燒完後不會結團,手搓一搓就會如飛灰散落不留痕跡。第三,就是聞聞看,由於蠶絲的成分以蛋白質為主,點火燒的時候會有蛋白燒焦味,類似燒頭髮的味道而不是塑膠臭味。蠶絲相關認證及選購技巧也可以參考農委會建置之蠶桑主題館。

(網址: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mp.asp?mp=142)

常見的蠶絲纖維以家蠶絲質地較細緻,具光澤及親膚的特性,應用範圍也最廣,常作為蠶絲被、衣料及家飾等紡織素材。蠶絲纖維的多孔結構具透氣特性,可以快速地將人體汗水排出,更能感受乾爽不悶熱的舒適感,且不易起靜電,是皮膚過敏族群的最佳選擇。而家蠶的利用不僅只在製作蠶絲被及衣物,亦可開發蠶絲蛋白美容保養品、生醫敷料甚至利用蠶蛹生產疫苗。苗栗場是國內唯一蠶桑研究的基地並保有多樣化的蠶桑種原庫,長期致力於蠶桑新技術及新用途的研發與產出。106年起,該場為推動蠶桑文化創新與延續,更成立蠶桑產業推動工作圈,結合臺三線竹苗地區先民保留的蠶桑技術與基礎,透過創新課程教案及示範推廣,期望推動國內蠶桑產業文化復興。消費者若想進一步認識家蠶與蠶絲的應用,不妨可至苗栗場園區內的臺灣蠶業文化館參觀,親自體驗精美的蠶桑文化。

  發布日期:107-01-02

©  www.mdares.gov.tw

  https://www.mdares.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_news&id=5310 2025/06/16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