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之行

台東之行

台東之行

  彭萬亮

八月底奉令調派東部指導所支援台東專業區養蠶指導工作,本擬按期(9月1日)前往報到,惟南投區秋蠶第一批碰巧於31日及9月1日收蟻930張,為工作順利進行,劉主任特函彭課長及東部劉主任,說明原因,延至9月2日當天起程,當夜趕到台東。3日暸解消毒及準備工作後,隨即展開指導網,本人受命參加成績最差之鹿野區瑞源稚蠶共育,未出發前,主任特別指示,因與欣欣公司劃分區域,此次共育工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且影響東部將來蠶業發展至鉅云云……使我有如千斤重石壓在我的身上似的,深覺此次任務之重大,非同小可。6日抱著沉重的腳步踏上征途~瑞源共育室,第一眼看到沒有防熱設備,既無架設遮日棚屋頂又無蓋草,當時室內溫度高達攝氏33度(中午),同時台東的太陽又特別大,心想以前的指導員真有辦法,在這惡劣的環境中要共育,實在不簡單,管它那麼多,做了再講,一陣子心裡又如此的想按步就般,我做我的,開始叫工人以及大伙們總動員整理蠶室蠶具,並準備收蟻工作。7日開始收蟻,共收了36張(每張7公克),但欣欣公司候先生說要拿11張給退伍榮民到寶華山去養,我說不參加共育嗎?他說不要,我說為什麼?他說路途遙遠,並要涉過溪水,如果參加共育後將來小蠶不便搬運,原來如此;東部的成績參差不齊,或許是原因之一吧!

  第二天(9月6日)繼續收蟻,我的天啊!只有孵化一半,究竟是浸酸不適當,或催青有問題實值得研究探討一番,結果300張蠶種收了四天了收完,太浪費人力物力了,期望今後有待改進的必要。稚蠶箱飼育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箱內的水分,緩慢桑葉乾燥,保持新鮮度,減少給桑次數,以降低共育成本為目的;聽說台東區因種種因素而未曾採用濕布(濕紙)墊飼育,每天給桑需4~6次,不但增加給桑勞力,浪費桑葉。且對蠶作安定影響甚鉅,或許東部成績較差的原因之二吧!

  10日收蟻完畢後,一棟共育室裡就有四批蠶。不但桑葉採摘不方便,且對蠶兒之處理亦感困難,加上沒有固定及不熟練的2人共育,往往增加共育(或代育)成本,致使共育工作草率行事,直接影響蠶體健康,間接左右蠶作,或許東部成績不理想之原因之三吧!

  21日隨 紹輝兄往 山地鄉太麻里 金峰 賓茂 大武等地區指導,一整天跑了一百多公里,只有八戶養十張,太零星分散了,既無共育設備,又無壯蠶室,多數利用矮小的客廳養蠶,同時採用老方法~~蠶箔育,不但桑葉容易乾燥蠶吃不飽,且不合經濟原理的省力養蠶,惟其最大優點,環境衛生做的相當好,遠比平地為佳,如能進一步改進飼育技術與方法,提高山胞養蠶興趣,增加其收入,諒不落後平地栽桑養蠶。

  22日晨於尚武旅館收看氣象報告,獲悉貝蒂颱風將於中午登陸,即與紹輝兄商妥折返台東,兩人淋得落湯雞似的,果然,午後風力增強,來勢凶凶,約七點左右,台東鎮一片黑漆,狂風暴雨就降臨大地,帶來了人間一大劫難。23日雖然風婆遠走高飛,但豪雨連續不停,心想出去看看蠶寶寶,可是鐵路公路全部中斷,只好大伙集聚辦公室收聽廣播,越聽越難過,不是房屋全倒、半倒的報告,就是農作物的災情報導,真使人掃興。24日前往關山、瑞豐、瑞源察看,大部蠶室東倒西歪,桑葉枝離破碎,加上蠶農之訴苦,慘兮兮的,真叫人心酸,尤其每一次參加東部行列的我,更感不安!大伙的耕耘只有開花而無結果,一切的努力付諸東流,甚惜!甚惜!

  東部區地廣人稀,區域遼闊,人手不足,如欲比擬西部先天獨厚的成績,尚望有關單位攜手合作,共同辦好稚育工作,注重消毒,滅絕病源,並事行省力化技術養蠶,以安定蠶作,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益為前提。(註:本篇純係肺腑之言,並非批評,如有說錯,尚謂指正)。


©  www.mdares.gov.tw

  https://www.mdares.gov.tw/ws.php?id=855 2025/11/06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