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環境變遷及苗栗場試驗研究方向~林信山
我國五千年來除了近五十年外均是以農立國,歷史告知吾人只要國民能豐衣足食就大約可天下太平,所以士農工商的排序一向被認同。然而天下事並非永遠不變的,當環境有所變遷時,任何產業,包括農業,也需要隨著調適,否則必將難以為繼。
農 業環境之變遷,在國際層面,最重要的是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岸農業交流與競爭、農業科技的快速進步、糧食可能不足所形成之壓力 等。交通的便捷導致各國間之往來越來越容易,國外觀光對於經濟富裕的先進國家之國民而言,可說是常事,他們對於農產品之認知,已跨越國界,再加上農產品採 後處理技術的大幅進步,提供農產品在國際間互通有無的無限商機。以全國之利益來考量,我國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可,目前入關前之多邊談判已至最後階段,很 明顯的將來許多種類之農產品非降低進口關稅不可,屆時國外適合機械大面積栽培之主要糧食與什糧作物將不可避免的傾銷我國,這對國內相關作物產業必將造成非 常大的衝擊,我們必須及早因應。另一方面,世界人口不斷快速的增加,糧食可能匱乏所將造成的災難不斷的被提及,甚至於戰備糧之被重視也其來有自,所以在因 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國內糧食等大項農產品之衝擊的對策中,如何保有國內的糧食安全也是值得注意的。至於我與大陸兩岸間農業交流與競爭就更加複雜,純以 市場而言,大陸沿海地區有不少的人口具有台灣的高消費能力,這些人很能接受台灣的高水準農產品,特別是精緻的園藝產品,所以是很好的行銷對象。相對的,大 陸有許多高品質或便宜的農特產品也正在設法傾銷台灣,這無疑對我們有殺傷力。因此,如何調整到最有利於我國的策略就特別重要,但這有賴於民間的配合,因我 國在精緻農業之研發與有效率的推廣系統聞名世界,是台灣農業發展的基石,但早晚彼岸一定能抄襲,最怕的是農友們自己搬磚頭傷自己的腳,將好的技術轉移到大 陸,配合大陸的廣大土地及低價工資,若產品回銷台灣,那就很難收捨了。
在 國內農業環境的變遷方面,最明顯的是農業已經變成弱勢產業,不復早期以農業培養工業時代的風光,但要以工業來扶植農業又不容易,所以如何自求多福乃當務之 急。當然,經營成本增高為不爭之事實,尤以工資為甚,所以傳統營農不輜珠必較的心態需做很大的修正,得有成本觀念,才能逐步提昇競爭力。在資訊爆炸與快速 傳達的時代,一切講求先機、準確、快速,這種變遷對營農者也構成很大的衝擊,若不能掌握正確的市場資訊並妥適的因應,就很容易成為失敗者,特別是不能盲目 生產,必需瞭解消費者的需求,投其所好,他們才願購買。現今的消費者教育水準均高於以往,他們知道食物與健康的關係,他們要安全的農特產品,花得起金錢買 好產品,他們也慢慢轉移到西化的生活型態,需要安全又營養的速食以配合工商社會的生活,在週休二日的情況下很多人瞭解休閒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迎合這 股潮流,掌握先機,創造休閑與觀光之商機,將是很重要的契機。此外,消費者不願易受騙的心理越來越強烈,他們大多有一分錢一分貨的認知,但不接受詐底等行 為,所以如何透過品牌來加強品管及宣傳會是未來決勝的關鍵。又以現代的行銷理念而論,物流中心、生鮮超市及宅配等先進的專業銷售方式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農 民如何在農政機關的引導下及早搭上這類先進的銷售管道,以求取最大的投資報酬率,將會是經營上的重要一環。
苗 栗區農業改良場以執行政府施政目標為宗旨,以研究及推廣的手段,謀求農業的永續發展及農民的最大福祉。因此,在體察農業環境變遷的方向後,據以擬定研究方 向。當然,在配合政府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生態的三生政策下,再考量消費者的需求,所擬定之研究方向就能切中時需。本埸的近程研究方向,將配合提高農 業競爭力及建立農業新形象的政策,規劃出幾個方向:
1.在作物生產方面,將強力發展本區現有具潛力之作物,如高接梨、果桑、紅棗、李子、一葉蘭、柿子、柑桔類、葡萄、有機或安全蔬菜、有機米、甘藷、花生、民俗植物及特作等,並開發有特色之作物,如愛玉子、及在本省為栽培北限之果樹類等,以達到錯開產期的目標。
2.在蠶蜂業方面,將整合栽桑養蠶為一個全面的自然教學課程,以開創產業之第二春及宣揚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教學理念;研發養蜂的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及用途、建立完整的蜜蜂授粉技術,以開創養蜂的第二春。
3.拓展及開發天敵養殖技術,配合本區之天然條件,發展永續農業。
4.推廣共同品牌,教育消費者,整合產銷班,以健全產銷體系。
5.配合本區之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觀,發展休閒農業。
![]() |
![]() |
自97.04.22: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