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五期(八十八年三月)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認識自然界的天敵昆蟲─螳螂

認識自然界的天敵昆蟲─螳螂~吳春美、章加寶

螳螂是一種肉食性之益蟲,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在自然界中可以捕食多種果樹、林木、蔬菜等之害蟲;具有捕食量大、捕食害蟲時間長、食蟲範圍廣等優點,諸如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均為其捕食範圍。螳螂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屬於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全世界目前已知的螳螂一科共400屬,約1800種左右,分為17~32亞科,其分佈甚廣,多數種類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頭呈三角形,頭部的活動非常靈活,觸角絲狀,咀爵式口器,前胸甚長,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

螳螂和蜚蠊(俗稱蟑螂)係 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鳥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 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 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但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

飼 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置於飼養籠內,籠子必須通風,內置一棉球及樹枝,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供螳螂棲息,以降低相互殘殺,提高存活率,並 給濕以維持籠內濕度;卵囊呈海綿狀組織,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由第十腹板上一對 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倒掛懸垂而下,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便四處自由爬行,動作敏捷,尋找獵物。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剛孵出之若蟲,可提供與牠們身 體大小相同的食餌,如蚜蟲、果蠅等,若不立即提供食餌,便會互相殘殺,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牠們對動的東西非常敏感,而且善於偽裝,並只吃活體;當發現 獵物時,便慢慢地移動身體,並隨獵物轉動頭部,此時不管是爬行或飛翔的獵物,只要在其前足的捕捉範圍內,牠便伸長脖子,在一瞬間將多刺的前足猛然彈出並收 回,此時獵物便成為牠的囊中物,不管如何掙扎也無法逃脫牠的掌心,而成為牠的美食。獵物被攫住後,牠便開始大快朵頤,其吃相不僅凶惡而且殘忍,不禁讓人體 會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自然法則。在享用期間,若遭受到外界干擾,牠便將頭部轉過來,一對巨大的複眼會一直盯著侵犯者,觀看一陣子後,若無動靜,再 低下頭繼續享受牠的美食,但若受到大干擾時,便帶著獵物迅速逃離。飽餐後,牠便將前足、後足、觸角、臉部,逐一在口器上來來回回刷動,或舔來舔去,以保清 潔,如受外來傷害時,亦有同樣的舉動,此時縱有更多更好吃的獵物在牠的面前爬行、飛過,甚至於停留在牠的前足上、身上等處,牠也不會獵捕,有時還會將獵物 趕走。

螳螂經過68次脫皮,漸次長大,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且大多在白天脫皮,尤其集中在早晨,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以提高存活率,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若將雄、雌螳螂共處一室,任其交配,失敗率甚高,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因雄螳螂較小之故),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交配時間約25小 時,隨種類不同而異;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頭部雖被啃食,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有抑制射精作用,若被吃掉後,反而更能刺激 射精,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孕育下一代。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令其順利完成交配。螳螂一 生可交配數次,交配後,約經五至二十天即行產卵,在產卵之前,雌螳螂會選擇適當位置,擺動其腹部分泌出一種泡沫狀之黏性膠液,再將卵粒排列於該黏液上,再 分泌一層黏液再產一層卵,以一層黏液一層卵粒方式產卵成塊,並以尾毛探測其卵囊之大小,直至將卵產完為止。產卵時間約2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一生可產卵囊約27個,產出之卵囊遇空氣逐漸硬化,保護卵粒,以減低天敵之危害。

任何一種天敵昆蟲亦大多有其天敵,螳螂也不例外,在若蟲及成蟲時期,牠的天敵包括蜘蛛、鳥類、蜥蜴等;在卵期,目前已知之天敵除螞蟻外,尚有中華螳小蜂(Podagrion chinensis Ashmead)及螵蛸皮蠹(Thaumaglossa ovivorus atsumura et Yokoyama),當受上述天敵危害時,卵囊內的卵粒幾乎無法孵出,此是造成螳螂族群密度下降之重要因素。

臺 灣位居亞熱帶,屬於高溫多濕的海洋性氣候,加上耕作面積狹小,又人們採集約耕作方式,栽培農作物之種類甚雜且多,因此蟲害相很複雜,在防治上也更加困難。 人們為求速效,常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天敵死亡,同時亦導致害蟲抗藥性增強,在此惡性循環之下,益使害蟲更為猖獗。為維持農業生態的平衡,降低農藥的使用與 有機栽培之推行,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與利用,是農業部門重要的施政方向之一,因此近年來本場特別加強天敵昆蟲大量飼育技術之研究與利用,期能建立綜合性防 治技術,使農產品吃起來更安全、更健康,生活環境更自然、更平衡。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2:33349;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