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 蜂 文 化
前 言
造物者不僅為人類創造了神奇的環境生態。亦為自然界賜予了花鳥蟲魚和珍禽異獸,文明的起源,就是從人類和週遭萬物「打交道」開始,文明的進步,則純靠人類一點一滴的心血累聚而成。
蠶蜂文化的發揚光大,為人類漫長的文明演進,譜下了一片光輝的篇章。「蠶吐絲,蜂釀蜜」,看似平常而奇絕,但卻孕育了文明的種籽和文化的先河。如何善用蠶絲,如何取蜂蜜,促成了人類自我提昇和自求多福的原動力,歷史即是在不斷憧憬和不停開發的道路上前進。
民國十五年,考古李家李濟博士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了半顆蠶繭,為中國人的養蠶事業提供了一個最古老的佐證,自殷商、戰國至兩
漢時代絲絨品的高度發達,顯示了蠶業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典盛,世界史上著名的「絲路」,更凸顯了蠶業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所占有的巍然地位。養蜂的開展雖不如養蠶的普遍及浩大,但從地下出土文物和古代典籍中,依然可以探知上古時代先民對養蜂的重視以及中國歷代養蜂事業的興旺。蠶蜂文化最足以反映人類生活的豐富和時代的進步。我們既感懷造物者的賜予,更需了解蠶蜂文化的傳承義,這也是我們對先民,對歷史「慎終追遠」的敬意。
蠶業歷史與文化傳承
大約在七千年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發現了蠶繭可以利用。那時,利用的是長在樹上的野桑蠶繭。
從野桑蠶到馴養為家蠶,大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我國究竟從何時開始飼養家蠶,確切日期已無法查考。不過從下述的歷史見證,不但證明我國是世界上養蠶最早的國家,而且開闢了人類利用絹絲原料做衣服的全新的途徑。
一、歷史見誼
養蠶的史蹟,迄今仍有許多出土文物保存在各博物館中,滋依實證,說明之。
( 一 ) 半顆蠶繭
民國 15 年,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 ( 約五千年前 ) 之史前彩陶遺址中,出土半個蠶繭,此出土的半顆蠶繭,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繭,它代表了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證明五千多年前,便有人知道養蠶。
( 二 ) 甲骨文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我國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刻「桑」、「蠶」、「絲」、「帛」等字,也證明三千年前我國已懂得利用蠶絲之綢。
( 三 ) 嫘祖及親蠶圖
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使得蠶桑事業一養蠶一代發達,家家植桑,人人養蠶,男耕女織,各司其事,社會安和樂利,嫘祖之功不少,後世感懷其德,禮拜之,尊為先蠶,封為「蠶神」。歷代皇室有親蠶服及拜祭蠶神的儀式,即親蠶圖;顯示「農桑為立國之本」及對蠶的尊崇。
( 四 ) 採桑圖
西元前 5 至 4 世紀春秋戰國時期,有好幾件飾有採桑圖紋的青銅器,包括「漁獵功戰圖」,「採桑獵鈁」及「宴樂射獵採桑紋壺」等
。這些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蠶業生產情況。
( 五 ) 耕織圖
清康熙皇帝重視蠶業。親作「御制耕織圖序」,在二十三幅耕織圖上各題七言詩一首,勸民養蠶,告誡官員了解蠶農的艱苦,「耕織圖」的「織」, : 是描繪養蠶、織染的實際情形。
( 六 ) 絲、刺繡
各類絲織品中, 絲與刺繡是手工的藝術品。都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名聞遐邇, 絲始於漢代,是經線貫通,緯線彎曲,其一般絲綢
織物都是經緯腺貫通到底,有所不同,因此它織出的花紋具有立體感,郵政總局於民國 81 年曾發行明代的 絲圖案郵票 ; 古今市場上,歷千年而不衰的繡品,包括四大名繡如湘繡、蘇繡,蜀繡及粵繡,也都是我國文化的精隨。
( 七 ) 蠶花節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等絲綢之鄉的農民,每年都要過幾過為蠶而舉行的節日,如正月十五的「宜蠶」,清明時節的「
蠶花節」等,據考證,過蠶花節拜「蠶花娘娘」,吃團員飯,至少已有一千七百餘年了,特別是浙江省湖州市含山一帶的養蠶農民,對蠶
花節的看重,比過年還熱鬧。
( 八 ) 蠶賦、齊民要術、養蠶訓及天工開物
戰國時期 ( 西元前 313 年- 238 年 ) ,苟況的「蠶賦」從哲理和蠶的生理的角度,為蠶賦詩,有趣地閑述了蠶寶寶高尚的「秉性」。西元六世紀賈思勰「齊民要素」使我們後人對古代蠶業生產上溯先秦兩漢,下至唐宋有了比較概括的了解。日本聖德太子 ( 西元 574~622 年
) 曾宣示「養蠶訓」、其內涵是養蠶者如同育兒般,須愛護有加。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乃服篇,對如何提高繭絲質,有非常精闢的
生產技術措施。其他重要的養蠶史事還包括南北朝的「蠶經」及元初的「農桑輯要」等,多得實不勝枚舉。
( 九 ) 織機改革者
絲綢產品的製造,有賴織機、花樣設計,在歷史上出現了這些傑出人物如西漢的陳寶光妻,三國時期的馬鈞,為織機改革者 ; 唐竇師
綸為絲綢紋樣設計大師,對後代絲綢品,產生了持續不斷的重要影響。
( 十 ) 搗練圖
治理絲綢作業過程,計有熨帛、搗練、縫紉等。其中唐 ‧ 張萱繪<搗練圖>部分,現藏於美國波斯頓美術館。
二、傳 播
中國是絲和絲織藝術的發源地,其後隨漢張騫通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將其擴展到四方的鄰邦,因此而有「衣冠上國」之稱。
( 一 ) 絲路 (Silk Road)
漢武帝建元三年 ( 西元前 138 年 ) ,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十三年,自此我國便和帕米爾以西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絲綢貿易是當時
輸出的大宗物質,這就是至今為世界各國人稱道的「絲路」,用絲路打開束西文化交流的孔道,西方諸國始將中國稱為「絲國」。漢朝以
降,中國養蠶織布的技術傳到外國、遠及歐洲、印度、日本等地,逐漸發展。
魏景初二年 ( 西元 238 年 ) ,曰本女王卑彌呼派專使來我國,帶回大批交龍錦等織物。我國提花和印染技術同時傳入日本。
魏晉南北朝 ( 西元 220 至西元 581 年 ) 日本從中國聘請了「漢織」 ( 北方織工 ) 、「吳織」 ( 南方織工 ) 前往日本傳授蠶桑絲織技術。同時羅馬人用等重的黃金交換絲綢,而拜占庭帝國 ( 東羅馬 ) 和突厥王國,就以絹的交易為條件締結同盟。總而言之,中國絲絹的魅力,吸引了西方的人民。絲路即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罕命名的,在西方人眼中,那是條「運送絲絹之路」。西元六世紀,我國的蠶種傳到拜占庭王朝 ( 君士坦丁堡 ) 、東南亞和阿拉伯等地,十四世紀從意大利傳到法國 ; 與此同時,我國的腳踏織機也陸績傳到了歐州。
( 二 ) 各國「絲」的文字
隨「絲路」之傳播,曾有三十餘國養蠶治絲,三十餘種「絲」的文字乃應用而生。
( 三 ) 蠶種西漸傳說圖
本田是依據「大唐西域記」,描繪唐代的養蠶與織技曾隨公主下嫁西域而西傳的故事,相傳是在西元一世紀初,中國有一位公主外嫁到西域,將嚴禁輸出的殘種束在髮髻,到了關防,官吏不敢檢查公主衣帽,蠶種便被帶入西域。在西域出土的壁畫「蠶種西漸傳說圖」 ( 現藏於大英博物棺 ) 上,便畫著一位冠髻甚高的公主,身前放著一碗蠶繭,旁立的侍女正以左手指著公主的髮髻,說明她把蠶種偷藏髮髻
帶入西域的經過。此後,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才有蠶桑事業。
( 四 ) 本省蠶業
本省栽桑養蠶,始自明朝永曆十五年 ( 西元 1661 年 ) ,鄭成功據守台灣,獎勵農民種桑,並自國內引進蠶種飼育,是為壹灣蠶業嚆矢
。清光緒十一年 ( 西元 1885 年 ) 劉銘傳氏改革臺政,倡導農業更積極獎勵栽桑養蠶,奠定臺灣蠶業發展雛形。日據時期,日人以臺灣氣候
溫和,四面環海自然環境隔離,且無傳染性家蠶病毒,為極佳之蠶種製造地區,乃極力發展蠶種製造,運銷日本供應其國內養蠶用,最盛
時期 ( 民國 22 年,西元 1933 年 ) 計有蠶種場四十家,年製種量曾達 249,000 張。光復後,政府除成立蠶業改良場外,並設置五個蠶業生產專業區,栽桑面積達 1,350 公頃,對提高農民所得,繁榮農村經濟有很大的助益,惟近年來,勞力不足,成本又高,致加工層次多之養蠶在台灣地區逐漸減少。但我們深信所擁有的寶貴蠶桑資源,在邁向 21 世紀的世界蠶業,將繼續擁有一席之地。
( 五 ) 世界蠶業
世界現有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養蠶,據 1992 年統計,世界繭生產量約 86 萬噸,較十年前增產 5.8% ,其中中國大陸 60 萬噸佔 7 成居首位,桑園面積 84 萬公頃,絲綢出口值達 30 億美元,占世界貿易量 40% ,約有二億人口從事種桑養蠶、絲綢生產、貿易和科研工作。一些先進國家為穩定絲綢供應,已開始在發展中國家如巴西、泰國、越南進行投資,開闢新的蠶絲來源。
三、蠶業科技與人類生活
一、蠶藝古今
參絲產品,昔日是皇室貴族的錦棠,如今已成為億萬普通人家的衣著,加工過程從栽桑、養蠶、蠶種繁殖、產繭、烘繭、繅絲、撚絲、紡織及染色等由機械化機械代替手工,省工省時,尤其織品設計電腦化,更豐富了我們穿著的品味。
二、桑蠶的利用
( 一 ) 桑葉 (Mulberry)
1. 養蠶 : 根據統計,家蠶從卵孵化後開始,平均每頭約在吃下 20 克桑葉以後,便會成熟吐絲結繭。所吐的絲,雖然只有 0.3~0.5 公克重,卻長達 700~1500 公尺。可見桑葉對蠶體發育,確有神奇功效。
2. 保健品 : 桑葉主要含有強化血管壁作用之維他命 P 。即芸秀苷。槲皮素等,並含豐富維他命 C 、維他命 B1 、維他命 B2 ,及多種氨基酸等。李時珍的「本革綱目」中提到「桑葉,味甘苦,性寒,能散風熱,清肝明目」。
傳統中國醫學乃用來主治感冒發燒、頭痛、目赤、口渴、咳嗽。民國 78 年,台北醫學院楊玲玲教授發表,根據藥理研究新鮮桑葉煎
劑對金黃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具有抗菌作用。同時對高血糖之病態動物會使血糖下降,未能促進人體蛋白質之合成,排除體內膽固醇、及降低血脂。又據民國 82 年報導,浙江醫科大學經 4 年的實驗,臨床跟蹤,已得出桑葉具有類似人參的補益與抗衰老作用。
( 二 ) 蠶兒及蠶絲 (Silkworm and Silk)
科學家最近利用基因工程的生物技術,以家蠶膿病核多角體病毒為載體,把人的干擾蛋白基因帶入五齡家蠶體內,經四天急速增殖後,再提取對病毒有抑制效果的干擾素 (lnter-Feron) ,非常成功。
蠶兒經 20 多天飽食桑葉以後,體內的絹絲腺發育完成,即會吐絲結繭。而取繭抽絲製衣裳,也就是自古以來,養蠶的主要目的,尤有進者,現今醫學生理學家,從通氣性、保溫性、吸濕性、放濕性等良好條件,公認蠶絲為最優秀的「健康纖維」。除此之外,富有高蛋白的蠶絲用途極為廣泛,舉凡食、醫療及工業用品莫不爭相利用蠶絲為原料,開發諸如絹麵、化妝品及人造血管等等新產品,造福人類。 ( 三 ) 學校教材
家蠶的成長過程,為典型的昆蟲完全變態,生活史短,又很馴良,給予新鮮桑不會逃跑,是學習動物自然生態的最好教材,因此我們
國民小學「自然」課程的「養蠶」單元,就是讓小朋友從家蠶的飼育視察中,激發對自然界的認識,深具意義 ; 在社會教育上,瞭解蠶業
文化之傳承,更能體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與永續。
肆、蜂業歷史與文化傳承
蜂蜜的利用是從漁獵時代開始的。西元前 7,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在西班牙的壁畫中,就有女子攀藤採蜜圖。原始養蜂取蜜比養蠶繅絲似較簡單些,推測開始于農業時代的初期。在西元前 2,600 年埃及第五王朝的寺廟裡,遺存有刻著養蜂人向蜂窩吹煙驅蜂的浮雕。這是世界上最早飼養蜜蜂的史實。我國的蜜蜂,依各種史蹟一一探究其淵源。
一、歷史見證
( 一 ) 甲骨文
據考古學查證,我國早在三、四千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蜂」字。其中不少是蜜蜂非常酷似的。
( 二 ) 最早蜜蜂形象圖
距今 2635 年,戰國時期的「銅臂甲」,圓筒形上端較粗,邊緣有對稱的小圓孔。正面刻有虎、豹、豬、魚等動物。中央有一隻蜜蜂,
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反映了大自然中生態食物鏈關係。蜜蜂放在中央,說明了當時的先民們對蜜蜂的崇拜。
( 三 ) 我國最早的養蜂記載
西元 25 年前 ( 戰國-西漢末 ) ,<山海經 ‧ 中次六經>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盧」。這是最的確指蜂蜜的文獻,亦為最早飼養蜜蜂
的紀載。
( 四 ) 歷代養蜂的重要文獻
西元前一、二世紀所著的 ( 神農本草經 ) 上,把「蜂蜜」列為藥中上品,認為蜂蜜,蜂子有抗老作用。西元五世紀以後的著作中,如
( 永嘉地志 ) 、 ( 名醫別錄 ) 及古農書中,關於養蜂情況和飼養方法的記載,逐漸增多。因此,至少在 1,500 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養蜂,韓 ( 唐末 ) ( 四時 要 ) 把「六月開密」列為農家事宜,反映養蜂副業的發展已引起農學家的注意。在元、明間名士期所著的 ( 郁離子 ) 一書中,說到一個管理得法的蜂場,年產蜜量可達數百斛,並總結出建立蜂場,蜂群排列、四季管理、蜂群增殖、敵害防治、取蜜原則等一套系統的養蜂經驗。此外,元代司農司 ( 農業部門 ) 編寫的 ( 農桑輯要 ) ,明代徐光啟寫的 ( 農政全書 ) 、明清之際書商編的<致富可書>、清代
爾泰寫的 ( 授時通考 ) 及張宗法寫的 ( 三農書 ) 等,都論述了養蜂法和養蜂的好處,而且把它列入農業生產的組成部分,在浦松齡 (1640~1715) 的手抄稿 ( 蜜蜂 ) 一則中指出,「門戶清靜,來往不繁,經
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和芒種前後是收蜂的有利時機。上述這些指導方法,一直影響到今天。
( 五 ) 古代繪畫作品中「蜜蜂」的形象
蜜蜂形象最早出現在繪畫作品上並能見到實物的當首推《寫生珍禽圖》卷,它是五代畫家黃筌 ( 約西元 965 年 ) 繪製,其後明、清畫家大多以眾花引來蜜蜂採蜜為題材,他們以不同的筆墨表現高超的繪畫技巧,把蜜蜂飛翔、落花,採蜜等形態表現得真實活潑、可愛。為
我們研究蜜蜂的發展,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鏡的珍貴實物資料。
二、傳 播
( 一 ) 蜜蜂的分布
蜜蜂屬之蜜蜂種類,全世界共只有四種, 16 世紀時仍只限於歐洲、非洲及亞洲, 1800 年代以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 西方蜜蜂 ) 導
入馴養,隨著航海事業發達,殖民地的擴展,豐富蜜源植物的支援,已遍布五大洲,近百年來歐、亞、非都曾發行以「蜜蜂」為名的郵票
達百餘枚。顯示蜜蜂不僅向我們提供多種保健品,而且蜜蜂授粉對於農作物優質高產和自然界生態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無疑的,「蜜蜂
」早已被肯定是全人類的朋友。
( 二 ) 養蜂在台灣
台灣地區養蜂的起源,約在 250 年前,南部關仔嶺附近居民對棲於岩窟、樹穴營巢的野生蜜蜂捕來飼養,而後養蜂就漸漸傳佈到全省
各地,這時飼養的都是本地裡的「中國蜂」。 1895~1913 年,日本人自歐洲引進「意大利蜂」,在南部地區以經過改良的巢箱飼養,這才
開始了台灣地區近代的養蜂事業。民國 78 年,蠶業改良場增加蜂業試驗改良,並改稱蠶蜂業改良場,與農友共同為潛力無窮的蜂業盡一份心力。
伍、蜂業科技與人類生活
一、 蜂業古今
當人類從狩獵蜜蜂奪取蜂蜜,發展成為設法使它們生產蜂蜜時,養蜂的技術乃應運而生,隨著時代的推進,世界各國人力、物力不遺餘力地投入,蜂種改良,防疫措施,授粉技術及蜂產品均有長足的進步,唯追花逐蜜的生活始終未變。
二、對養蜂有貢獻的傑出者
( 一 )FRISCH,Karl von 弗里斯 ( 西元 1886~1982)
1973 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62~1964 年擔任國際蜜蜂研究會主席。奧地利動物學家,任教於慕尼黑等歐洲著名大學數十年,
畢生鑽研動物的感應及行為學。他發現蜜蜂如何判定方位及如何與同伴溝通連絡。
由花瓣為彩色的事實中,弗里斯發現,除紅色外,蜜蜂確實能夠辨別所有的色彩,甚至可以看到紫外光、並闡明了單個的採集蜂重複
採訪同一種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行為機制,即蜜蜂在採訪花蜜和花粉的同時接受了該花朵的色澤、形狀、香味、滋味的綜合刺激,奠定了動
物感覺生理研究的基礎。
二次大戰後,他將注意力轉移到蜜蜂的溝通聯絡行為上。他透過玻璃,小心觀察特製蜂巢中做記號之蜜蜂的行為表現。他發現蜜蜂會
根據與食物的不同距雅,用不同之特別的跳舞方式告訴其他蜜蜂。若他們與食物的距離少於 75 公尺,蜜蜂會以繞圈圈的跳舞方式告訴其他蜜蜂。但若距離超出 75 公尺時,蜜蜂則會舞出波浪狀圓圈。蜜蜂在圓圈中會飛出一條經過圓心的射線。蜜蜂飛在此線上時,頭部所朝方向就是食物所在位置的方向。
( 二 )Jana Dzierzona 齊從波蘭養蜂業之父, 1872 年慕尼黑大學博士。
波蘭養蜂先驅齊從博士 (1811~1906 年 ) ,於 1845 年發現雄蜂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證明蜜蜂具有孤雌生殖的特性,波蘭在齊從故居
,設置紀念館,陳設齊從生前所用過的蜂箱,蜂具以及紀念郵票。
齊從也發現在蜜蜂幾丁質外殼貯存有脂肪,和蛋白質,哺育蜂利用這些貯存物在體內轉化而分泌蜂乳 (beemilk) ,越冬時這些貯存物是蜜蜂個體越冬的熱源,他發現哺育蜂和泌蠟蜂為分泌蜂乳和蜂蠟必須食用花粉。
三、利用蜂類為農作物授粉
給作物授粉的昆蟲, 80% 是蜜蜂,蜜蜂體形適中,披覆叉狀分枝細毛,極易吸附花粉,其前足花粉梳和後足花粉籃為特化之採集花粉構造,所攜附花粉量最高且每一蜂群內成蜂數量高達 2~5 萬,真正外出採集工蜂數約為其 1/4~1/3 ,在 3 公里飛行範圍內,每隻工蜂每日外出採集 10 次以上。成為田間最強勢傳粉者。根揀美國農部估計,美國有 1 千 1 百萬公頃牧草、蔬果類,油料作物及豆科植物種子的產量要依靠蜜蜂授粉。
另外,整體農作物的生產如果能得到蜜蜂充分的授粉,其產量約可增產 20~30% ,而在果實品質的提高,如使果型整齊、果實飽滿等
所獲得的利益約為租用蜂箱費用的六十倍 ( 在美國果農需於果樹開花期,向蜂農租蜂箱放置在果園中,以幫助授粉 ); 而果樹生產若未能得到蜜蜂的授粉或授扮不足,則有不結實、產生畸型果、果實不飽滿等品質低落的情形發生。 1989 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在研究報告中作結論說,「蜜蜂給美國農業授粉的直接價值是 97 億美元」,又「蜜蜂授
粉對美日食品的價格和供應情況大有裨益」。為提昇本省農業生力,今後蔬果利用蜜蜂授粉應為重點方向。
四、蜂產品的利用
蜂產品種類繁多,包括蜂蜜、蜂王漿、花粉、蜂蠟、蜂幼蟲、蜂膠及蜂毒等。
( 一 ) 蜂蜜 (Honey)
蜂蜜是人類白古以來的一種飲料,漢醫也把蜂蜜看作是補養品。台灣的蜂蜜以龍眼蜜最受歡迎,其次為荔枝蜜,據科學家的研究,蜜
蜂為釀造半公斤的蜂蜜,需要採集十公斤的花蜜,必需出去採集八萬次以上。
工蜂一天平均外出十次,每次探訪幾十至幾百朵花,採回約二百毫克花蜜。花蜜經由工蜂吐出於巢內貯藏,經貯藏後發酵,水分蒸發
,變成蜂蜜。蜂蜜大部分為還原糖,還含有維他命 B1 、 B2 、 C 、 K 、葉酸,菸鹼酸,生物素等,也含有少量曠物質。因此蜂蜜稱為我們人
類的保健食品是不為過也。
( 二 ) 蜂王漿 (Royal jelly)
這是由年輕工蜂的咽頭腺所分泌者專門用來餵幼蟲與女王蜂。因為女王蜂自出生以後,一生都只吃它,所以命名為蜂王漿 ( 蜂乳、王
漿、蜂王乳、蜂皇漿 ) ,台灣的蜂農為生產蜂王漿,就用模擬蜂巢蜂后居住的「王台」,移入初孵化的幼蜂,誘導工蜂吐出蜂王乳餵飼這
些幼蜂,再在三天內收集工蜂所吐的蜂王乳。它帶有酸、澀味並不好吃。不過女王蜂只要十六天就羽化,並具有較大體型,能長壽,能產
生那麼多的卵,都與它有關。因此也常當著健康食品食用。它的成分是水分 65 至 69% ,蛋白質 12~14% 。醣類 13% ,脂質 6% ,灰分 0.4~2
% 、維生素 B 群及未確定物質 ( 羊脂酸、 R 物質等 )3% ,其中羊脂酸即為游離胺基酸之一種癸烯酸,被日本人視為具有神秘的醫療、美容效果,蜂王漿品質的良 也以此物質含量的高低為指標。
( 三 ) 花粉 (Pollen)
花粉-這是蜜蜂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工蜂一次僅能帶回 7 毫克的二個花粉團。它的成分是水分 3 ~ 15% ,蛋白質 10~35% ,澱粉 3~8% ,脂質 3~5% ,也有維生素 A 、 C 、 B 群,色素等。其所含必需氨基酸為牛肉、雞蛋的五倍。
這也被利用為健康食品,有一段時間還被宣傳是美國雷根前總統的精力來源。
( 四 ) 蜂蠟 (Beeswax)
由兩週齡工蜂蠟腺分泌者,做為建蜂房之用,它的成分是高級脂肪酸與高級一元醇所成的酯類。
被應用為金屬防鐵劑,防腐劑,膠布塗蠟,栓劑,假牙理模型,口紅,營養霜,髮蠟,蠟燭,軟膏,地板蠟,蠟筆等製造原料。
( 五 ) 蜂幼蟲 (Bee Brood)
含有優良的蛋白質,維生素,脂肪,膽鹼,激素,酵素等營養價值頗高。可以拿來煎,炸,炒,蒸來吃。其化學成分類似蜂王漿。
( 六 ) 蜂膠 (Propolis)
構成補蜂巢空隙,或塗料之用。這是由樹脂混合顎腺分泌物與蜂蠟等成分。如有老鼠等浸入蜂巢而被螫死後的屍體也以蜂膠封固,所
以具有抗菌,防腐等。這也被利用作抗菌,消炎,止癢,麻醉、治過敏 ( 喘氣病 ) 及治療外傷等用途。日本及東歐對蜂膠研究最多,並且
經衛生單位審查合格製成醫藥。
( 七 ) 蜂毒 (Venom)
黃色透明液體。略帶苦味,揮發性。被蜜蜂螫到時所引起的痛楚就是由此引起。而應用於蜂針醫療對過敏性疾病 ( 喘氣 ) ,麻疹,關節炎,神經痛等有效的報告。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均將蜂針醫療與針灸同列為中醫療法,蜂毒醫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且均設蜂針醫療醫院。
陸、結語
蠶蜂文化的演進代表了人類文明從草創至複雜,簡陋到豐實的過程。自然界如不見蠶蜂的存在,則世界勢必仍為「荒原」 ; 即使有生生不息的蠶蜂,而人類又不知如何癢蠶採蜜,則文明殆不可能產生,萬古將形同長夜矣 !
蠶蜂使人類獲得了實用價值,同時亦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內容,並美化了人生境界。
科技的日新月異,使蠶蜂文化的發展臻於恆古未見的高峰。蠶蜂既為人類之益友,我們就應體認其貢獻,珍愛其生命,以創造永恆而燦爛的文明。
![]() |
![]() |
自97.04.18: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