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KOYAM編 余錫金譯
前 言
家蠶飼育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十九世紀後半開始,生絲就已經成為日本最重要的外銷貨物。而蠶絲業也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重要的點典型實業。由於政府獎勵科學的發明和技術進步,所獲得的卓越有益的結果,對於這種實業(指蠶絲業)的更高度發展有很大的貢獻,而採用雜交蠶種則是這許多成就中最重要的一種。
農林省蠶絲試驗場成立於1911年,這試驗場裡的TOYAMA(外山龜太郎)大約在1900年即已加入家蠶遺傳學的研究,並於1906年出版研究結果。在他的研究結果裡確認了雜種優勢(Heterosis)。隨著他的報告之後,政府決定獎勵用雜交蠶種取代純系品種,並於1914年開始分配雜種蠶卵。由於飼養體質強健而且豐產的雜交蠶種使得夏、秋蠶作得以穩定,而且絲的產量也因每單位面積桑園供作二次或三次蠶期代替了只供飼養春蠶而提高。
家蠶遺傳學在日本開始並已經發展到和家蠶育種學成為一體,而逐漸擴大它的研究領域。品種保存隨著遺傳學而進步,這種蠶絲相關科學的進步,對蠶絲業的發展亦有貢獻。這種實業在另一方面也解決許多科學問題,而提供其他科學發現的機會。由於蠶絲業以及家蠶遺傳學相互促進彼此間的進步,使得這個最大的蠶業國家也同樣成為研究家蠶遺傳最先進的國家。日本大約有60位知名的家蠶遺傳和育種學界的科學家,這方面的論文,從1945~1955年共發表590篇。家蠶遺傳學固由於蠶絲事業而進步,但家蠶本身也是一種被認為很適宜於遺傳研究的動物。下列幾點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1)家蠶有許多遺傳的特性,且這些特性能由人工誘變處理而很容易增加。
(2)每年蠶卵可由人工孵化而重複5~6世代,而且這些幼蟲很容易飼養。
(3)每隻母蛾可產約500粒卵,足夠供辨證遺傳研究的統計處理結果。
(4)遺傳學的相關科學,諸如形態學、生理學、生態學,都已達到高水準的成就,同時因調節家蠶發育及飼育也很容易,因此家蠶是一種很適合於從事遺傳基因(geme)控制的動物。
(5)家蠶很容易獲得大量的動物的單一性狀(uniform characteristics)這次發表會(exhibition)有一個目標,即是要盡可能的發展出TOYAMA(外山龜太郎)TANAKA(田中義磨)以及他們的助手們累積50年的有關家蠶遺傳學的知識。這將給日本生絲工業一個有價值的綱要(outlime)。
1956年全世界21個國家生絲(raw silk)產量總計是28808.4公頓,佔所有紡織纖維(textile files)的0.2%日本輸出量佔63%中國15%俄國8%義大利4.2%印度4%。家蠶被飼育於日本的每一個縣,尤其是中部地區更為普遍。大約有764,000戶蠶農,耕作193,000公頃的桑園,這個數目相當於全國農人數目之12.5%及全國可耕地面積之3.2%。
日本蠶絲收入大約佔蠶農全家收入的16%及佔日本農業總收入的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蠶絲生產量降到最低,但戰爭末期已逐漸恢復,1956年蠶絲增產已達戰爭期間最低產量時的2.3倍。日本年產生絲18,000公頃,約2/3供國內消費,其餘以生絲或絲織品外銷。蠶絲過去在外銷上佔很重要的地位,1922年佔出口總值之48.9%雖到1957年時僅佔出口總值之3.4%,但它始終在日本農產品輸出中佔最重要的地位。外銷的蠶絲過去是做成襪類,但現在已被尼龍取代了。蠶絲目前大多用來織布。蠶絲對於紡織高級織品有許多有利的特性,諸如:彈性(elasticity)、平滑(smoothness)、質輕(lightness)、易染(dyeing)、有光澤(luster)、摺綴性(draping-guality)、及衛生(hygiemie properties)等。而蠶絲也有不被喜歡的一面,諸如:因天氣或髒的東西而變成褐色或脆弱。為克服這些缺點,一直在進行著化學研究。同時易髒的問題已經因飼養好的家蠶品種及採用新的處理方法而部份獲得解決。
![]() |
![]() |
自97.04.21:3446;






首長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