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創刊號(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蠶作安定措施的商榷(二)

蠶作安定措施的商榷

劉泰學

簡述本省主要蠶病及防治法

類別 病名 病因 病狀 防治法

軟化病

細菌性消化器病。

(1)先天體質不健或後天飼育環境不佳,葉質低劣,食桑不足,致蠶體虛弱代謝衰退消化液殺菌力減低,吃下細菌在消化道內繁殖奪取營養破壞腸的皮膜組織而致病。

(2)吃到具有病原性的細菌。

(3)細菌和病毒共同作用引起。

(一)、呈一般慢性病狀之食慾減退舉動不活潑,發育緩慢發育不齊等症狀。

(一)、提高蠶兒健康度為第一要件。  

(二)、起縮病狀。

(二)、有害蠶兒生理的一切不良條件,均可能成為發病誘因。故務須注意桑葉品質及飼育條件之合適。           

(三)、縮小病狀。

(三)、收蟻不可過遲以免蟻蠶疲勞尤在高溫時應特別留意。

(四)、空頭病狀。

(四)、促進蠶兒良桑飽食尤在稚蠶期更為重要。

(五)、下痢病狀。

(五)、壯蠶期之軟葉及氮肥過量之桑葉避使用。

(六)、吐瀉病狀。

(六)、稚蠶期之低溫多濕(廿五度c以下)或三○度c以上高溫與壯蠶期三○度c以上高溫或二○度c以下冷濕都應加調節。

(七)、眠死病狀(第四眠發生最多)。

(七)、稚蠶期之箱育或防乾紙育,務於給桑三○皆前打開排除濕氣及不良瓦斯,並給充分的光線促使蠶兒爬至蠶座上面。

(八)、病蠶失去彈性蠶體變軟,屍體逐漸腐爛發放強烈惡臭。

(八)、蠶兒密度不可太密。

 (九)、屍體原色變黑如有紅靈菌或綠靈菌混入變為紅色或綠色。

(九)、蠶種催青溫濕度要保持適中,尤低溫催青致催青日數延長之情形,極可能誘發本病。

 

(十)、病蠶之早期拾除及蠶室、蠶具消毒。

軟化病

中腸型多角體病。

別名:細胞多角體病或c型軟化病。

一、蠶兒食下本病源多角體或virus而發病即食下傳染。

二、原潛在蠶兒體內之不活性virus趁蠶兒因飼育環境,飼育管理或桑葉不良等致營養失調體質虛弱時因起居性作用而發病即所謂誘發。

三、蠶兒受到理化學上之刺激如五度c之冷藏或五○度c以上高溫之三○分接觸溫度激變農藥添食等均有誘發本病之可能。

一、呈一般軟化病症狀之食慾減退動作不活潑外,重症者並呈空頭下痢縮小,卒倒,脫肛等病狀。

二、排泄白色軟糞。     

三、蟻蠶感染本病時在二~三齡之間以縮小病狀發病者為多。     

四、本病之發病時期大部份在五齡上簇之間。   

五、由中腸與後腸界部開始向前變為白色。

六、圓筒狀細胞內形成大小不一的多角體。多角體形狀為六角形或四角形。

一、本病之發生分食下傳染與誘發二種,因此防治應防止蠶兒食下病源多角體與防止誘發本病之誘因食下傳染防止:

1、蠶室、蠶具完全消毒。

2、給桑、除沙前後之手足消毒。

3、病蠶之早期拾除及病蠶消毒。

4、病源隔離措施之厲行。

5、蠶糞、蠶沙堆肥化之實行。

6、第二次感染防止一切措施。

誘發防止:

1、仿照病毒性軟化病防治法。

2、誘發最大因素為桑葉品質及給桑量故須求良桑之充分給量。

二、virus病源之不活性化處理

1、二%福爾馬林浸四小時。

2、五%漂白粉液浸二~四小時。

3、利用堆肥製造發酵熱使蠶糞蠶沙內病源體之不活性化。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3204;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