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二期(六十四年九月三十日)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製絲簡述(上)

製絲簡述(上)

邱坤煥

製絲乃纖維工業之一種,原料的好壞與製絲技術之良否,可直接影響產品之優劣,即在同一原料下,製絲之技術影響生絲品質極大,好的技術可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單位繅絲量,反之則利益較少,故在製絲過程中,技術實為極重要之一環,茲將製絲情形簡述於后,以便各位參考。

一、鮮繭:鮮繭之堆置易生蒸熱,影響繭質及解舒率又易受發蛾及出蛆(台灣尚未發現蛆繭)之損失。故應儘速乾繭入庫或殺蛹處理後,必需殺蛹於二晝夜內再乾,以免影響繭質。鮮繭及殺蛹後之處理應特別注意。

二、乾繭:乾繭之目的為防止發蛾外,使鮮繭之水份蒸發,在常溫、常濕之狀況下能長期儲藏而不生黴及生蛆鑽繭,保護繭質,況且乾繭繅絲比鮮繭繅絲有利。目前以蒸汽熱乾燥法及熱風乾燥法為多。

普通乾繭之標準如後表:

 

 

繭標準計算法有下列三種:

y=(0.01159+0.2104)x-1.159+115

y=(100-x)/4+x

y=x+20

y……………標準乾燥率。

p……………蛹體含水率。

x……………鮮繭繭層率。

  乾繭溫度高,繭層絲膠不易溶解。解舒雖不良,但可增加生絲量。但超過一定溫度時解舒不良,增加屑絲量及蛹襯等反而影響生絲量。普通乾繭初期用高溫逐漸降低溫度使之乾燥,並注意乾繭適期,以免發蛾發蛆。

三、儲繭:儲繭庫外壁為土造、木造、磚造或水泥者。窗戶為沙窗、木板窗及玻璃等共三層。溫度攝氏30°以下,濕度在70%以下,並防止太陽光之直射,繭用布袋或紙袋或塑膠袋等裝後堆置於儲繭室內。並防蟲鼠之害。

四、煮繭:一般煮繭機有進行式和間歇進行式,其煮繭過程約分為浸漬部、觸蒸部、滲透部、熟成部、調制部、煮成部等。

  一般常用適煮肉眼及觸感判定法:繭層澎軟,內層無硬感,繭層需有彈力,無白斑繅絲時之浮沈高度適當而整齊,索緒快,正緒易抽取者。

煮繭機標準溫度表(解舒率50%原料繭)

位置

浸漬部

觸蒸部

滲透部

熟成部

調制部

煮成部

煮繭

時間

入口

出口

入口

出口

入口

出口

入口

出口

c

60

c

70

c

85-93

c

65

c

75

c

85

c

99

c

96

c

75

c

60-45

15分

75

93

93

80

80

85

97

95

75

50-60

17

  前列表為一般性情形,實際適煮情形需視煮成繭之情形而可斟酌調節各部溫度,使之適煮,另一種判定法是重量比法,如乾繭重量之10~12倍。原繭層厚度之1.7~2.0倍。原繭層重量之5~6倍為適煮。此比重法較少使用。

  赤外線:赤外線之使用支數依煮繭狀態決定,大體使用2~3支。煮繭量多,未充分煮熟,不易煮之繭等可增加支數調節使用。

  配繭:

(1)自動配繭機裝置之配繭桶(盆)內之水溫為30°~40°C其水量約為1.5倍。

(2)煮好之繭必在5~10分鐘內需索緒繅絲為目的而配送熟繭。

(3)需防止配繭中潰繭之產生。

(待續)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3663;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