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零期(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蠶病防除指導~第一章 蠶病與防除

蠶 病 防 除 指 導    

洪敦和

第一章 蠶病與防除

蠶病的種類與病徵

  蠶病依死後蠶體軟硬程度,可概分成軟化病和硬化病。硬化病由真菌引起,死蠶體內充滿硬硬的菌絲,常見的有白殭病、黃殭病、麴黴病、綠殭病等。軟化病死蠶變黑,軟腐,病原複雜,常由濾過性病毒和細菌引起。濾過性病毒會引起所謂膿病,中腸型多角體病,病毒性軟化病等,有時合併概稱膿軟化病。

1、蠶病之種類與病徵:

   家蠶有軟化病、膿病、硬化病、微粒子病等疾病。尚有中毒、寄生蟲、獸蟲 等被害。軟化病即為死體不硬化,硬化病則死體硬化。病毒性軟化病和膿病為同類故有時「膿軟化病」合稱而將細菌性軟化病獨立討論。

2、蠶病發生要因:

(1) 病原與感染:

  引起蠶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病原必須侵入蠶體內才能使蠶發病,其侵入經路可分經表皮的「經皮感染」經傷口的「傷痍感染」由口食下的「經口感染」及經母體產下的卵傳染的「經卵感染」。經卵感染僅限依微粒子病原,所以在養蠶的現場經皮感染與經口經染較成問題。傷痍感染在飼育中受傷者甚微,故不致影響蠶作,硬化病(包括麴黴病)是經皮感染,將硬化病病原菌胞子塗於桑葉給蠶兒食下,其胞子即與蠶糞排出,因此硬化病之防除在於注意不使胞子附著皮膚及殺滅附著皮膚上胞子為要訣。蠶座消毒對於膿軟化病,微粒子病之二次感染之防除也有益,但不能完全。膿軟化病之濾過性菌,主要為經口感染,傷痍感染機會甚微,經口食下的細菌在消化管內繁殖與濾過性病毒同樣地侵入消化管壁細胞進入組織細胞。病原侵入蠶體內活動,是否發病則有差別。細菌中卒倒病菌本身不在蠶體內繁殖,其菌本身所發出之毒素致蠶中毒死亡,與蠶體健康無關。微粒子病係經卵感染,故行母蛾檢查消滅有毒蛾所產之蠶卵,防止傳染,如已發病,排出胞子為傳染病原。能夠經口感染其他蠶兒。

(2) 健康程度:

  膿軟化病之發病與蠶兒健康有關,健康由品種而定,為先天性,另依飼育條件而定為後天性,後天性與飼育條件有關,不良飼育條件會助長發病。蠶兒成長,發育不足一個月,如遇不良條件即飼育日數延長,絹絲腺發育不足,繭質不良,達不到養蠶的目的,又家蠶比一般昆蟲免疫力弱,所以不能期待蠶體強健得安全不感染蠶病飼育條件為促進蠶兒成長發育之因素,故必須給予優良條件,以期達到飼育標準。雖極力給予優良條件,但種種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限制在所難免,因此一有病原之攻擊,即助長感染病發,在此情形下病原對策為減少病原,進而減弱病原,極力提倡發病的預防技術。

  (3)蠶期別蠶病發生要因:

  普通春蠶期發病較少,蠶作安定,夏蠶、初秋蠶、晚秋蠶隨著蠶期增加,蠶病亦有增加之傾向。夏秋蠶容易發病原,因為葉質劣化,氣溫高。不宜五齡的飼育,近年發現病原的問題為高溫多濕,宜繁殖細菌,蠶期完後必殘留各種病原,黃殭病菌,綠殭病菌,由野外昆蟲,附著於桑葉傳入,膿軟化病原之濾過性菌,從飼育者,外來者傳入可能性大,尤其技術人員,參觀人員在飼育成績不良之蠶戶參觀後,帶來病菌之可能性最大。雖飼育成績好,其中難免發生若干病死蠶,大部分為傳染性蠶病,所排出蠶糞帶著無數之病原散佈,在夏秋期營養,氣象欠佳時,更容易發病,所殘留病原。雖有消毒,但蠶糞散佈及潛入地下,1~2公分中,蠶糞與地面的消毒不易,故消毒效果不大。在冬期間死滅者,病原力衰弱者,分散者之病原殘留於春蠶期為數較少。隨蠶期重複蠶病亦多,新蠶區二、三年後則發生違作,即可推定係病原之蓄積為全體,近年來施行多回育,多回育與違作有密切關連,必須注意。濾過性蠶病一般的大量生產期在於壯蠶期,稚蠶期則為感染時期,多回育必須蠶期與蠶間之間有免分消毒之時間,如需增加飼育回數則稚蠶期在他處飼育,與壯蠶上簇不發生關係為宜。在日本有些蠶區實施多回育之稚蠶共同飼育,為確保成績由政府指導。

(4) 將來之蠶病防除方法:

  實施防治微粒子病,硬化病病原對策甚見效果。軟化病因病原清查費時,故專就強健品種改良進行努力,另在後天性的健康方向進行注重飼育技術、葉質、溫濕度之調節,通氣等嚴格指導。近年來,由於軟化病引起的違作經過研究判明天部分係濾過性病毒病,故針對病原對策防治所收效果極大,從此再認識稚蠶共育之意義,即可減少因軟化病發生違作現象。

  日本於戰後病原學與疫學研究的方法進步,明暸病原而對症防治,減少蠶病,硬化病是明暸其感染經路(感染類別)與潛伏期,施行蟻蠶、蠶體、蠶座消毒,甚得效果。防治軟化病在於防止蠶兒食下之病原為根本。「消毒與隔離」之病原對策,對於硬化病微粒子病有其必要性,軟化病尚須重視飼育條件營養微氣象環境已成常識。

  濾過性病毒病之防治可支配蠶作之安定,其防治之根本在於蠶糞處理,消毒與隔離(1)稚蠶期是感染時期。(2)壯蠶期是濾過性病毒之大量生產時期。(3)濾過性病毒病之傳染原在於蠶糞(膿病例外,為膿汁經口感染),感染濾過性病,早者一星期,遲者於蟻蠶時受感染延至五齡末期始發病,有病原侵入體內但未發病,稱為潛伏感染或不顯感染現象。亦有受感染濾過性病,已在體內增殖但不發病之現象,故健康蠶糞中,亦含有濾過性病者,所以蠶齡愈大,愈近成熟之蠶含有濾過性病毒的可能亦大。將熟蠶蠶之褐色糞粉碎混於桑葉給與蟻蠶食下,即大部分發病。

  濾過性病之傳播原是蠶糞,蠶糞乾燥後變成塵埃飛散,上簇後之簇器、鮮繭、繭綿等為傳播危險物,又特別易被忽略,減低噴霧消毒效果。蠶糞之處理極為重要。蠶室地面應做水泥地,易於清掃、消毒,集中處理蠶糞。條桑應立體放置蠶室內使蠶糞落到下層。盡量減少走動,防止塵埃飛散,除沙時應該輕靜。給桑、貯桑前必須洗手,飼育前徹底消毒手、腳、衣鞋等。

  昔時對於膿軟化病之防治,注重微氣象的環境,葉質的確有效,為達到養蠶目的,對這些對策理應留意。日本於1995年對於病原對策及營養,微氣象對策之議論兩方均重視。控制微氣象為膿軟化病防治對策,蠶兒生長發育需要之溫濕度空氣條件之調節,必須加予注意。推廣技術務須簡單明瞭,效果確實而使農民易於理解為原則。用塵埃添食法調查農家之養蠶現場之病原污染狀態結果濃厚污染農家必然會發生違作,已不得不養蠶。

  推廣技術首先消解污染,然後避免蠶兒污染,再加予注意對軟化病防治。農家養蠶場所不如外科手術室,可以達到完全消毒程度,所以在飼育過程中難免遭遇不良環境劣化不良葉質,故以能夠抵抗不發病為消毒之目標。但是消毒程度之限度未明瞭前,可按照消毒標準徹底地消毒。完善的消毒後,在不良條件之下亦不致違作,已有此實證。以上所述為膿軟化病對策之重要性。

  福爾馬林消毒對於防治多角體病,濾過性病,硬化病胞子,效果甚大。某些麴黴病菌對福爾馬林抵抗性甚強,因此應增強福馬林濃度,必要時應該加添浸透性殺菌劑,殺滅木材,竹材質中的菌絲。稚蠶期容易感染,故稚蠶共育之重要性更可明暸,為達成近代養蠶目的,必行蠶室、蠶具徹底地消毒、清潔,飼育環境之調節,營養與微氣象調節,必使蠶兒充分發育為先訣條件,蠶業技術人員應牢記,稚蠶共育為求蠶作安定,壯蠶的省工養蠶也以蠶作安定為基礎。

蠶絲學用語解釋

(1)A La Mode(阿拉莫絹布)廿世紀流行之一種帶有光澤

薄絹布,一般做頭巾、圍巾、或領帶。

(2)A Horizon(表層)指土壞最上層而言,含有各種有機物

及可溶性鹽基物質,其含量可分為A0、 A1、A2等級。

(3)Abdomen(腹部)家蠶幼蠶腹部由腹板(Sclerite),側板

(Pleurite)及背板(Tergite)所組成。以雙眼放大鏡

(Binocular)觀察其節數共9節,並具腹肢5對。

(4)Abdominal leg(腹腳)又稱腹肢,幼蠶腹節6-9環節各

著生1對腹腳。

(5)Abnormal Egg(異常卵)不良蠶卵的說稱,通常指畸形

卵。例如彎曲,凹陷者。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8846;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