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二十期(九十一年十二月)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夏威夷的果實蠅

夏威夷的果實蠅

作物環境課 章加寶

在夏威夷有四種果實蠅,且已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害蟲,分別為瓜實蠅、東方果實蠅、地中海果實蠅及馬來西亞果實蠅。瓜實蠅是1895年由日本引進到夏威夷, 據報告分布於中國大陸南方、台灣、琉球、菲律賓、馬來西亞、高棉、寮國、越南、泰國、孟買、印度、斯里蘭卡、模里西斯、北非和東非、關島和美拉尼西亞、印 尼和澳洲南部的一部分,其寄主植物有80種以上,包括番茄、青椒、西瓜、絲瓜、南瓜、豆類、茄子、胡瓜及其他瓜類,在夏威夷,除了這些寄主以外,還為害百 香果,其為害方式為幼蟲取食果實。受害果實造成水浸狀的表面,並引起腐敗菌造成果實腐壞。雌成蟲可能產卵於各期瓜類莖部瓜苗,可能以此種方式受害死亡。生 物防治在1915-1916年由夏威夷農業廳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爪哇和菲律賓執行。所有有潛力的天敵有幼蟲寄生蜂小繭蜂Psyttalia fletcheri,是在1916年由印度引進、釋放,並且很快立足,該種寄生蜂能寄生大量為害寄生果實的瓜實蠅幼蟲,平均寄生率5-44%,主要依季節 而定,然而寄生效果在栽培作物較差。因此,其價值在於減少瓜實蠅在寄主的族群。 地中海果實蠅在1910年於夏威夷立足,分布於世界各地,除了東南亞以外的亞熱帶地區,已經記錄有200種以上寄主植物,包括柑桔、檬果、咖啡、番石榴、 梨和其他野果。為害狀和瓜實蠅一樣,在1912年夏威夷農業廳引進天敵到西非、南非和澳洲。五種膜翅目寄生蜂被引進夏威夷,三種已立足,包括從南非來的小 繭蜂Psyttaliahumilis,西非來的Dirhinus giffardii澳洲引進的Diachasmimorpha tryoni。在1914年,陸續由西非引進Biosteres fullawayi及Tetrasticus giffardianus。1935-1936年由美國農部第三個引進天敵計畫,地點為東西非、巴西、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和墨西哥。其他引進的均未 能立足。地中海果實蠅寄生率在咖啡達94.4%、番石榴23.1%、檬果24.8%、柑桔12.8%。東方果實蠅在1946年在夏威夷首次發現,很快傳佈 群島。在印度、日本、中國是土本性害蟲,印度、馬來地區亦是。為害超過90種寄主,包括栽培及野生的,已經記錄寄主在夏威夷有柑桔、檬果、木瓜、番石榴、 香蕉和酪梨。為害現象類似其他果實蠅。從1947-1951年,從熱帶到亞熱帶地區包括菲律賓、印度、中國南部、台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斐 濟、塞班、斯里蘭卡、非洲、巴西、新不列顛、新蘇格蘭。60種果實蠅科的蛹被送到夏威夷,羽化寄生蜂。在1947年到1953年田間釋放29種或亞種寄生 蜂和一種捕食性天敵,其中5種已立足,分別為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Biosteres arisanus,B. vandenboschi,Psyttalia incisi等四種為小繭蜂,另一種為Aceratoneuromyia indica。自1950年以來,由於B. aris-anus的高寄生率,使得果實為害降低,這是非常特別,在栽培果樹均可見到,像酪梨、香蕉、木瓜、枇杷、梨、杏、檬果,這些水果在1947- 1949年受害很嚴重,由於B. arisanus的族群建立,使這些果樹免於受害。某些作者也從東方果實蠅非經濟重要性的果樹作結論,由於野生果樹提供東方果實蠅主要繁殖場地,天然果園 如番石榴受害仍很嚴重,然而果實蠅受寄生仍達75%。 在夏威夷地中海果實蠅實質上防治已由馬來西亞引進寄生蜂來防治,且有成效,B. arisanus在高海拔地區已對地中海果實蠅展現有效的寄生效果,在1951年寄生率達60%。 馬來西亞果實蠅(Bactrocera latifrons (Hendel))是近年來的侵入種,首先於1983年在歐胡島發現,之後傳遍附近島嶼,除了在1991年才傳到拉奈島外,該種果實蠅有記錄的為中國、印 度、斯里蘭卡、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寮國和菲律賓。最常見的寄主植物為茄科植物,特別是辣椒,其他寄主植物包括胡瓜、瓜類和其他野生茄科植物,這種果實 蠅已被美國農部作為生物防治的目標害蟲,並且和夏威夷農業廳共同合作該計畫。 由於果實蠅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害蟲之一,在台灣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在防檢疫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略,尤其地中海果實蠅及其他數種害蟲諸如最近在海關檢疫 到的美國蘋果蛀蛾已列為重要查緝害蟲,因此該等害蟲重要性頗值得吾人重視。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5:4326;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