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二十二期(九十二年六月)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探訪苗栗公館中義獻穀田

探訪苗栗公館中義獻穀田
劉增城
一、前言
曾經多少次聽說日皇喜愛吃苗栗米,經過精挑細選公館中義獻穀田。以前大家只限於耳聞傳說旁人模糊的馬路消息,實質上對於獻穀田了解的人並不多。本場為配合稻米產業與休閒觀光農業接軌,特於民國92年4月間探訪尋找傳說中「獻穀田」,並記載以供後人參閱。
二、獻穀田產生起因
獻穀田產生起因,原由是日皇喜食臺灣所生產的稻米,命令部屬覓找水質良好和肥沃的沙質壤土良田,剛好當時苗栗公館中義村林益貞老么林隆獻,服務於新竹州苗 栗郡役所與當時日治時期政府交往甚密,人際關係良好,即與當時的公館鄉庄長黃玉盛負責又與林隆獻連繫,找了許多位日人專家前來踏勘調查,最後挑選了林益貞 農田,即為當時的模範農田做為「獻穀田」。這個時間發生在日治時期昭和13年(民國27年),公館中義村林益貞「蒙日皇恩寵」轟動全台,日人特別致贈銅製 大小各一個花瓶非常漂亮,在地方上是一件大事,在當時村民的心中感覺無上的光榮和風光。所生產的稻米包裝3公斤優質白米後,循序由庄、郡、州交由總督府運 送到日本皇宮,一路上及各關卡都會日本警察或憲兵護送,作為「新嘗」與「神嘗」祭典之用後,再讓日皇免費享用。因此,種植「御用」稻穀用的農田,稱為「獻 穀田」。
三、獻穀田選擇條件
日本政府勘察選定為獻穀田,由新竹州農業試驗所選定台中65號稻種播種種植,成為播種栽培管理收成供奉日皇要吃之貢米,根據林昌柄(民國17年生,中義村 一鄰17號)敘述選擇的條件甚嚴: 農戶家族成員人品好。無不良嗜好及前科,深受日本政府信任。 農田四周環境良好。地下泉水水質清澈無污染。 土壤肥沃 的沙質壤土。選中中義村林益貞農田,主要林先生專精農事與研究堪輿風水地理環境,地方上的人士都稱他為「林半天或林半仙」。其子林隆獻和林隆祧當時分別服 務於苗栗郡役所和大湖郡役所。依林家當時家族成員符合第一及第二條件,至於第三至第五項條件,經察訪知當時御用獻穀田的灌溉用水,係引用大、小姊妹泉的泉 水,以築埤導入溝渠加蓋進入本田灌溉。姊妹泉分別來自公館鄉中義村2鄰48號曾鼎煌家正前方44公尺,及中義村2鄰44號住家倉庫南邊49.5公尺處,姊 妹泉水冬季水溫高,還不時冒出蒸氣,因此冬季洗澡還很舒服,夏天又清涼,當地居民都稱之為「姊妹泉」或「二管水」。這兩口水源流水終年清澈,川流不息,自 日治時期大正12年(1923年民國12年)至民國92年(2003年)有80年從來沒有缺水過。土壤為後龍溪沖積平原,屬沙質壤土;而農田四周環境良 好,由今日尚存農村景色即可推知65年前中義村古老景色。
四、獻穀田的栽培管理  
犁田用2~3人男性人力拖牛犛田,女性不能參加;插秧完畢,四周田埂使用竹竿交叉圍起,慎防人、家禽、畜類進入,不定期日人派員巡視;每年限定春播水稻, 不做第二期秋作栽培;水稻生長過程不能使用任何人為、畜肥,可使用化學肥料。獻榖田裡要人工除草及不噴農藥,所以稻穀的產量都很低,大約在每公頃 1,800公斤到3,000公斤。而林益貞先生對田間稗草清除要求非常高,不亂丟棄至溝渠或烏葉竹林,曬乾後燒棄,草木灰回歸稻田。對於蟲害的防治管理, 採用苗栗客家傳統農具,桂竹編的蟲梳、除蟲器和竹絲的防治管理,農人操作農具時,左右來回橫掃於稻葉間,將蟲子梳落或掃落收集後捕殺之。灌溉的地下泉水, 在出水口處加蓋並鎖上,嚴禁一般人使用;收割水稻以雙手緊抱稻稈,將稻穗通過脫穀機脫粒;日本政府全額補助舖設水泥埕(寬18.1公尺×長25.7公 尺),並將脫粒後的穀粒曝曬其在水泥埕上利用桂竹搭水平架竹柵(竹簾),遮蔭避免強光曝曬,影響到米質,約半個月才能乾燥,天氣好時自早上8時起至下午4 時止為曬穀時間,光線不強或陰天不必遮蔭,視日光強弱決定。把晒乾的稻穀碾米後,選擇充實飽滿,粒型均一,透明度高且完整有光澤的米粒品質為食米。米粒呈 異樣顏色、非透明之白粉質、充實不良及有太多碎粒等情形,表示品質狀況不好應予選汰。經上述的過程精選後打成一小包一小包用棉織3公斤容量裝袋。
五、結語
在昔日供奉日本天皇御用獻穀田稻米,免費提供風光的歷史中,顯示林家在地方上名聲和地位為地方的望族和仕紳。加上良好的人際關係,家族辛勤的付出,留下良 好的口碑。日政府為了對林家的奉獻對土壤管理,水資源調配種植御用稻米豐碩成果的配合績效卓著,給予獎勵。當時日政府頒贈一對銅製大小各一的花瓶,圖案特 別美麗,雕工技藝精湛。還有獎狀、獎杯以及最珍貴的七星寶劍,成為林家傳家之寶。可惜的是,這麼寶貴的紀念品至今已不存在,林家後代都感到惋惜。曬穀禾埕 左側(現籃球架旁),設有三階梯高3台尺、寬約4台尺日本國旗台。第三階梯中心點上左右各有固定旗杆的石板柱,以固定高約20台尺的日本國旗杆,是日人在 林家大門口豎立的大旗台,已在民國82年全部拆除走入歷史。但由附近獻穀田福德祠青龍邊壁上說明沿革史:「本祠原建於就近南方壹佰公尺,為本村一鄰林昌柄 先生之祖父林益貞先生為開發本地方所創造,距今約有壹佰伍十餘年。」得到考據,值得慶幸之事。獻穀田口述受訪群英榜名錄:
(本篇詳細內訪資料將典藏於本場稻米產業專輯中)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5:4777;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