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樹
桑的型態
桑為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亞熱和熱帶地區多為長綠灌木;在溫帶地區則為落葉喬木,高者可達25公尺,一般為方便採葉,均修剪成1~2公尺高。
根
幼根栓皮呈鮮黃色,老根則呈黃褐色。栓皮上均具有充滿鮮紫色填充細胞的隆起皮目。內部結構和枝條相同。主根粗狀,側根和根毛發達。1938年日人高木氏曾調查10年生的改良鼠反桑種得知,其一株之總根長為660公尺,總重量為18公斤。
莖
可分幹和枝兩部分。因生長時間以及品種不同,顏色也有差別 。通常可分為青綠、灰褐、白、灰白、棕紅、棕黃和灰紅等色。枝條和幼幹表面具有許多皮目。至內部結構則與其他雙子葉植物雷同。
芽
有主、副芽和葉、花芽之分。主芽常著生在葉腋節上,副芽則常生長在主芽兩側。葉芽盟發為葉,花芽則盟發為花。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之桑芽週年盟發,溫帶地區的桑芽,則多在冬季休眠。
葉
互生,卵形或心形,多缺 刻且為鋸齒緣。帷其形狀和缺刻深淺常因品種、樹齡、樹勢、部位、季節和性別不同而有差異。多具葉柄和早落性扥葉。葉身大者長寬達30×25(公分),小者 約為4×3(公分),厚度則多在100~200µ(微米=萬分之一公分)之間。溫帶地區之桑葉冬季常落葉休眠,亞熱及熱帶地區之桑葉,冬季雖不落葉,但葉 片常老而硬化,不適養蠶。
花
多單性、少兩性,通常為雌雄異株。不論雌雄花,多由數個小花集生在花軸上行成穗狀或柔夷花序。花序上的花,均屬由上端先開的有限花序。雄花多數具4個花藥,慈花多數具2枚柱頭。以風媒授粉為主,但花粉亦極受蜂類等昆蟲喜愛。
果
由多數小核果聚生成集合假果,特稱為椹(catokin)。小核果外由肉質化的花被包被,成熟時,多呈粉紅、紅或紫色,多汁味甘,是優良果物之一。
桑的分類
桑 (mulberry),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桑科(Moraceae)桑屬(Morus)。其種(species)、變種(variety)和品種 (cultirated variety)均不少。分類方法很多,有以染色體數目,也有以花、果、葉型態分類的。其中以小泉氏(Koiduzmi,1917,30)一花中雌蕊花柱 型態,將桑種分為長花柱(又分柱頭具毛和柱頭乳頭突起兩亞區)兩區,以及掘田氏(1950)就日本及鄰近各國之野桑分類為下列14種,較受重視。
學名與中名
M. alba Linn 白桑、唐山桑、桑樹
M. latifolia Poiret 魯桑 、 多枝桑樹
M. australis Poiret 島桑(小葉桑)
M. atropurprea Roxburgh 廣東桑
M. tiliaefolia Makino毛桑
M. kagayamae Koidz 八丈桑
M. bombycis Koidz 山桑、桑樹
M. mongolica C.K.Schn 朝鮮桑、蒙桑
M. boninensis Koidz 小笠原桑
M. yoshimurai Hotta
M. formosensis Hotta
M. cordatifolia Hotta
M. mizuho Hotta
M. miyabenan Hotta
台灣栽培桑的原種
目前世界各國栽培的桑品種,數目多達1,000餘種,但栽培較多者,可歸納為山桑、白桑和魯桑三系統。台灣的桑品種及品系,在本場歷年努力下,目前已蒐集 126種,分別保育於苗栗公館場本部和大湖繁殖場。經吳登楨氏等(1982)整理後發現,這些品種可概括成下列三系:
台灣桑
屬台灣野生種,分佈於台灣各地平野及低海拔山區。特徵是具中等長度(0.6~0.95mm)的花柱,柱頭蜜生毛茸,茸毛長且長向下捲曲。葉心形或深裂,變化多。不休眠性。
島桑
亦屬台灣原產桑,但分佈較廣,除台灣各地平野和山區外,琉球、中國東南部、喜馬拉亞等地也有。其特徵為花柱細長(1~3mm),花穗和小花數目均少,葉形 變化多。全年生長,無休眠現象。過去推廣的台桑1浩瀚琉球桑等屬之。至目前推廣之台桑2號及3號,其親本,亦屬本系統,為其花柱卻短,與廣東桑系統接近。
廣東桑
原產於廣東,據文獻記載是民國元年(1911),由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引進於中南部栽種。特徵是易開花節椹,花柱短(小於0.5mm),葉多為圓心形,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間,有明顯落葉休眠現象。
台灣的優良桑樹品種
台桑1號
民國8~9年間,本場前身~台灣總督府養蠶所,於台灣在來桑中挑選出來的優良品種,原稱「佐久間桑」,光復後改為「台桑一號」。本品種無休眠性,終年發 芽,修剪後生長較慢,樹勢中等而直立。花為單性雄花。芽成褐色,長三角形。葉綠色,有缺刻或成橢圓形,葉質較小質硬,但生長緩慢,較遲老化,適於稚蠶用 桑。莖成灰褐色,節間短,分枝較少。宜於平地栽培,抗旱和抗蟲力弱。單枝每年平均收葉量為0.796公斤。
台桑2號
本場於民國56年起,利用44年選自屏東縣泰武鄉之觀查5號在來桑為母本,46年選自嘉義中埔鄉之觀察22號在來桑為父本,經11年間雜交選育,於67年 4月19日經農林廳農作物新品種登記命名委員會審查通過命名之優良桑品種。本品種,無休眠性,終年發芽,修剪後發芽快,樹勢強、直立。花為單性雌花,修剪 時期不當結椹多。芽褐色,成三角形。葉濃綠色,長心臟形,中等大小,質地滑軟,適於稚蠶和壯蠶飼育。莖綠褐色,節間長,分枝中等。適應性強,除易罹白粉病 外,抗病蟲力尚強。單株每年平均收葉量為1.706公斤。
台桑3號
和台桑3號同時雜交育成經審查通過命名的優秀品種,其母本仍為觀察5號,父本為同選自嘉義中埔鄉的觀察20號在來桑。本品種亦無休眠性,終年發芽 ,春季發芽早,樹勢強,直立。花為單性雄花。芽褐色,呈正三角形。葉綠色,心臟形,葉大而肉厚嫩,適於稚蠶飼育。莖綠褐色,節間中等,分枝多。適應性稍強,單株每年平均收葉量為1.777公斤。晚春與秋期赤銹病嚴重危害。
桑苗繁殖的目的
因新桑園的建立,老桑園的更新,都必須先有優良桑苗。因此,如何配合養蠶計劃,快速繁殖良種壯苗,便是桑苗繁殖的目標。
桑苗繁殖的方法
有性繁殖
也稱種子繁殖,把桑種子撥入土中,使在適當條件下發芽生根,成為實生苗(seeding)。實生苗主供嫁接時之砧木,也可直接定植。這種繁殖法的優點是數 量多,適應力和生活力均強。但因桑樹是異花授粉植物,實生苗的性狀變異大,不易保持母樹優點,如葉形常變小,花椹增多,嚴重影響葉的質量等。故除交配育種 外,一般都不採用。
無性繁殖
利用桑樹營養器官癒合再生性(regeneration),給於適當環境,促生新根,培育新苗的方法,叫無性繁殖,也稱營養繁殖,所得苗木統稱營養苗。這種苗木因具有性狀一致,發育快,質量均佳等優點,故已廣泛應用於蠶葉經營。
台灣常用的桑苗繁殖法
高壓法
優點:
1.除7~8月颱風季節外,全年可進行,尤以4~5月及9~10月間最適宜。
2.操作簡單,一個熟練工人平均一天可包1,000株左右。
3.速度快,成活率高,約在包苗後20天,即可發現萌發新根,35~45天後即可剪苗定植。且若以每公頃6,000株母樹,每株包15苗,成活率80%計算,則在50天內即可獲得7~8萬株桑苗。
步驟與方法:
1.切梢:新梢10~15公分長。
2.環狀剝皮:(1)離地40~50公分。(2)芽下1公分處往下撥1公分寬左右。
3.包土:(1)先將泥土或水台置12×16公分塑膠布上。(2)於剝皮中央部紮成雞蛋般土團。(3)修剪上方塑膠布,使不積水。
4.管理: ( 1)母樹照常灌溉和防治病蟲害。(2)少在園中走動,免壓斷高壓枝。(3)60天後未見發根,剪下作促根處理。
5.剪苗定植:35~45天後見半樹根群變褐時實施。
注意事項:
1.選0.5~1年生,直徑1公分左右,無病蟲危害之充實強壯枝條實施高壓。
2.初春和晚秋,新芽發育慢,宜提早切梢。
3.環狀剝皮後,至遲一週內完成包苗。
老條扦插法
優點:
1.操作簡單,在適當時間內可迅速獲得大量苗木。
2.能保持母株特性。
步驟與方法:
1.取穗:(1)直徑1.5~2.0公分。(2)長5公分左右,帶4~5芽。(3)上端在芽上0.5公分平剪。(4)下端切口近葉痕,剪口45°斜面。
2.促進癒合:(1)插穗50枝綁成一束。(2)至8~10°C冷藏庫或以濕潤土壤掩埋10~15天(低溫時延長)。
3.扦插:(1)將插穗以株距15公分,行株30公分扦插於苗床。(2)埋土以穗頂露出為度。
4.苗床管理
5.取苗定植:約扦插後4個月。
注意事項:
1.取穗枝條以一年生之強壯者為佳,愈近基部愈易發根。
2.扦插最適時期,北部為1~2月間,南部則在11月下旬至12月間。
3.埋土促進癒合時,應選日照充足,排水良好地點實施。
4.必須在插穗切口癒合,芽未萌發前實施扦插。
5.扦插後可覆蓋稻草、榖殼或木屑加以保溫保濕。
6.扦插之苗圃管理與一般苗圃同。
簡易老條扦插法
優點:
1.具老條扦插法得所有優點。
2.成活率比老條扦插法更高。
3.全年均可實施。
步驟與方法:
1.切梢:枝條留60~70公分長。
2.環狀剝皮:(1)在枝條分叉上方5~10公分之芽下實施。(2)剝皮法與高壓法同。
3.取穗:(1)7~10天候剪下剝皮枝。(2)依前法剪取插穗。
4.促進癒合:(1)每50枝成束。(2)依前法處理。(3)約10~15天取出扦插。
5.扦插:(1)以苗床扦插時同前法。(2)利用塑膠袋時,照新梢扦插處理。
6.苗床管理
7.取苗定植:約扦插後4個月。
注意事項:
1.環狀剝皮後,應代樹液停止外液始可取穗。
2.促進癒合時,以切口癒合,新芽尚未萌發為度,一般約在處理後10~15天,氣溫降低時可能延至20天左右。
3.處理後之插穗,應將已發根和未發根者分別扦插,以便管理。
4.不論苗床或塑膠袋育苗,均應視日照情況適當遮光。
新梢扦插法
優點:
1.可利用以萌芽成梢之枝條進行扦插。
2.能進行的期間較老條扦插法長。
3.亦能維持母株原有特性。
4.成活率高,但成本亦高。
步驟與方法:
1.摘蕊:(1)扦插前50~60天實施。(2)自取穗枝條頂端往下摘除1/3長度。
2.取穗:(1)約在摘蕊後40~55天新芽發育長30公分左右時剪取。(2)剪去插穗頂芽葉只留15~20公分長。(3)去插穗基部葉片,只留先端健葉兩枝。(4)若健葉形大,再剪去先端1/3。
3.浸水:防萎凋。
4.苗床扦插(1.插床應充分灌水。2.在下午陽光轉弱時進行扦插。3.通常採株距15公分,行距40公分方式扦插)或塑膠袋扦插(1.塑膠袋先打洞並填充培養土,搬至適當地點排齊固定。2.插前噴水使袋內泥土溼透。3.一袋扦插一穗梢加壓緊。)
5.遮陰保溫:(1)插後畦上先在畦面50公分高處圍竹片或鐵絲環以PE塑膠袋搭棚覆蓋。(2)塑膠布墜道上方20公分再搭竹架,覆以遮光網竹簾等,保持棚內光照在2000Lux左右。
6.苗床管理:(1)陰雨天將遮光物捲開,保持良好通風和光照。(2)插後40~50天,視發根情形先去塑膠棚布,3天後再除遮光物。
注意事項:
1.取穗母樹於摘蕊後,可酌施肥料,促發更多新梢。
2.塑膠布墜到高度為畦面50公分,遮光棚架高度為距畦面70公分。
3.塑膠布以0.06毫米之白或淺藍色PE為佳。
自97.01.31:4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