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花卉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台灣一葉蘭栽培管理

臺灣一葉蘭栽培管理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盧美君

前言

台灣一葉蘭為原生於台灣高山的球根類蘭花,原產地分佈在海拔 1500-2500 公尺檜木林,常綠闊葉林邊陲或岩壁表面的苔蘚叢中。在台灣北迴歸線以北的山區,如台北七星山、宜蘭太平山、新竹五峰、苗栗楊梅山、鹿場大山、加里山、嘉義阿里山等,都有它的蹤跡。 1911 年由當時東京大學植物分類學者早田文藏博士命名為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 Pleione 原指希臘神話中的美麗女神,意指這類植物的美麗花朵。它們最顯著的特點為具有一個發達的假球莖,可供水份及養份的貯藏,且一球只長一葉,故名臺灣一葉蘭。日本人因其具有嘉德麗亞蘭般的大花朵,故稱其為 ” 大輪珠露草 ” 或 ” 臺灣珠露草 ” ,大陸因其球莖如蒜狀,稱其為 ” 獨蒜蘭 ” ,英美人士則欣賞其小巧可愛之態,稱其為 ” 窗台蘭 ” 、 ” 印度番紅花 ” 或 ” 尼泊爾番紅花 ” 。

植株形態

本種屬於地生、石生或少見氣生草本植物,假球莖呈卵形或圓錐形,深紫或綠色,通常有 4-6 個芽,但只有第 4 芽與第 5 芽會萌發,頂端亦可分化 1-3 個頂芽。假球莖上著生一枚葉片,開花時幼葉伴生,開花後葉片才充份成長,葉片呈倒披針形,長 15-30 公分,寬 3-6 公分,球莖在 5 克以上均有良好的開花率,花序由假球莖基部的芽抽出,高 5-15 公分,球愈大,具有雙花序或參花序及每花序 2 朵花的機會愈大。花直徑 6-10 公分,花色由粉紅到粉紫,白色也有,但量少被視為珍品。唇瓣上佈有黃斑、褐斑或紅斑,前端邊緣呈鬚狀,中央微凹,其上有 2-5 條薄片狀龍骨。朔果紡綞形,授粉後約 6-7 個月成熟。種子極微小,量多,在自然界中需與蘭菌共生才能發芽,目前可用無菌播種法進行人工繁殖。

栽培管理

以直徑 2.1 公 分以下的小球為繁殖球,種植時以頂端露出土面為宜,因深淺植對球莖的產量及品質影響甚鉅。深植者頂芽不易萌發,葉片老化較慢,新球產量高,球莖為長圓形, 淺植者頂芽可順利萌發,但較早進入休眠,新球產量低,球莖扁圓形。故先將球莖淺植,等頂芽長出再覆土,使頂芽根系得以深入土面吸收養份而肥大,並促進子球 之肥大充實,以增加產量。一葉蘭可密植,但必須考慮繁植球大小及密植時病害漫延的情況,予以適當的調整,一般 30 公分 x 60 公分的栽培盤以種植 30-40 球為佳。

台灣一葉蘭屬於亞熱帶高山球根蘭花,不耐高溫,生育適溫在 13-25 ℃,光線以 2000 到 3000 燭光較佳,光線若不足易造成消蕾,太強則有日燒之虞,因此不易在平地栽培,遮蔭採機動式調整,以 65-70 ﹪為原則,以促進植株生育。栽種模式以介質高架生產為佳,可避免土壤生產常有之白絹病及象鼻蟲等危害,雜草問題較少,採收亦省工。其屬性為氣生或半氣生蘭花,且為淺根性質,可用水稻育苗盤栽種,選擇通氣良好,保水力強的栽培介質。以泥碳土、粗真珠石以 1:1 混 合,或拌入杉木屑、有機質含量高的污泥、炭化稻殼或其它緩效性肥料。生育初期大部份的養份由肥大的母球而來,但中後期養份的供給為決定其子球品質的重要因 素,尤其是氮肥及磷肥。因此花謝後每週施以速效性肥料為追肥,生育後期添加氯化鉀以促使種球肥大,對生產高品質種球有相當的助益。此外,定期噴灑農藥以預 防病蟲害的發生,並在防雨設施下進行栽培,對防止病害的漫延及肥料的流失相當有益。

栽培曆

臺灣一葉蘭栽種約在 2 月中旬到 3 月上旬進行,種下後約 3-4 個星期開花,花期約 1 個月,每朵花壽命僅 1-2 星期。花謝後葉片快速生長, 6 月中旬開始進入花芽分化,至 8 月下旬時花芽已形成。 9 月下旬雨量漸減,加上 10 月中旬左右早霜刺激,到 11 月時葉完全黃化後,母球萎縮,子球成熟進入休眠,此時便可採收。採收的球莖經清洗、修整、選別後,以億力 1000 倍加賽滅靈 1000 倍消毒處理 15 分鐘,乾貯於 5 ℃冷藏庫,冷藏 1-2 個月便可販售外銷。外銷的種球依直徑分級, 2.1 公分以上者為可販售球,共分四級,小球為 2.1~2.5 公分,中球為 2.6~3.0 公分,大球為 3.1-3.4 公分,特級為 3.5 公分以上,外銷單價介於 18-20 元之間。

繁殖方法

分球及頂球繁殖是目前最常用的田間繁殖方法,子球當年即可販售,頂球則需再種一年才能成為開花球。以人工栽培一年以上 5-8 公克的中球來說,每年可長出 2 個子球及 2-4 個頂球,扣除已除消失的母球,實際增殖倍率只有 1-2 倍, 一般而言,子球增殖個數隨母球重量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尚可利用無菌播種及花芽莖頂培養兩種方式。無菌播種是利用人工培養基取代自然界中蘭菌的作用,使 未成熟的種子能繼續發育成幼苗,為大量繁殖最好的方法,也是雜交育種時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其缺點是耗時甚長,由播種到養成開花球需 3-5 年,且需要特殊的設備及技術。另外,以打破休眠之開花球的花芽莖頂分生組織來進行培養增生、繁殖速率比無菌播種快,但數量較少。

南庄鄉一葉蘭產銷概況

苗栗縣南庄鄉是一個內陸的鄉鎮,境內多山,涵蓋著一葉蘭原產地之一的加里山,早期當地原住民曾山採野生種球,經貿易商外銷到日本,導致數量銳減的危機,因而南庄鄉農會在民國 72 年開始著手輔導原住民,進行一葉蘭的人工復育工作,目前在大坪、鹿場分別成立一處產銷班,面積各約一公頃,班員人數有 19 人。在學者專家的指導下,不斷的在栽培體系上尋求改進,如今每年可量產約二十萬球外銷日本及美國等地,產值達百萬元以上,深具經濟價值,亦為原住民帶來相當豐裕的收益。

展望

台灣一葉蘭 有著國寶級花卉的美譽,球莖運輸便利,花朵嬌小可愛,因受栽培環境的限制,產量及產值並不大,但其外銷潛力無窮,目前也正朝向內銷市場的開發來努力。產業 面臨的問題,包括田間繁殖慢,開花不穩定及栽培管理不當所衍生的病蟲害等問題,均急待解決。另外為建立大量繁殖體系,無菌播種、馴化技術及專業育苗生產亦 有待研究及落實,值得結合地方、政府及研究單位往健全栽培模式及生產體系方面再努力。

就長遠來看,一葉蘭的育種工作,為增加其多樣性的根本之道,可由田間選種、雜交、誘變育種及基因轉殖等方法來進行,往耐熱性、花色多樣化及促進開花品質等方向來努力。

參考文獻

劉美蓉 1981. 臺灣一葉蘭之分化與生長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毓良 1984. 氮磷鉀施肥濃度及時期對臺灣一葉蘭生長與開花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哖、蔡牧起、康有德 1985. 遮蔭與施肥間隔對臺灣一葉蘭產量與開花的影響 中國園藝 31 (1): 23-32.

滕蕙蘭、李哖、蔡牧起 1985. 球莖熟度、貯溫與貯期對臺灣一葉蘭開花與碳水化合物含量之影響 中國園藝 31(3): 174-187.

滕蕙蘭 1985. 臺灣一葉蘭休眠生理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芬玫 1986. 臺灣一葉蘭葉之生長與氮、磷、鉀對葉生理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耀乾、李哖 1992. 臺灣一葉蘭之組織培養 中國園藝 38(2): 80-90.

林維明 1993. 世界一葉蘭 淑馨出版社

盧美君 2000. 南庄鄉一葉蘭生產概況 農業世界 200 :46-48.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1.31:26824;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