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特用作物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食用甘藷栽培技術

食用甘藷栽培技術

張銘文

一、概說

甘藷( Ipomoea batatas (L.)Lam.),英名為Sweet pota-to ,屬於旋花科(convolu-vlaceae)甘藷屬( Ipomoea ), 具匍匐地面生長特性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番藷、地瓜、山芋、玉秋藷、甜藷、紅苕、朱藷、赤藷、金藷等多項別稱,又因藷塊肉色不同,可分為紅藷、紅 山芋、黃藷、白藷等。甘藷原產於熱帶美洲,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重要的飼料、糧食作物及工業原料。台灣據載約在十七世紀初,明末荷蘭佔領時期,由中國大陸褔 建引進栽培,曾於民國40~60 年間,生產面積一直維持在20 ~40 萬公頃,年產量200 ~340餘萬公噸,是為最鼎盛時期,主要供為當時農村副業重要的自給飼料及輔佐糧食;隨後由於用途的變遷,進口飼料玉米取而代之,甘藷需求量因而銳減,栽 培面積也逐年大幅降低,至民國79年達最低,年產量僅1 萬公噸;直到最近幾年,國人飲食及膳食結構迭變,食用或食品加工用甘藷及葉菜甘藷漸受消費者青睞,再加上我國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減少對農 業生產的衝擊,積極推動具有地域特色的少量多樣化農特產發展政策,期以運用市場區隔及產品差異性的產銷輔導策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提昇農特產品的競爭 力;因此,目前本省食用甘藷種植面積已有逐年回增的趨勢。甘藷的營養成分相當豐富,對人體保健功能裨益甚大,除了含有與穀類作物等量的澱粉外,並含有蛋白 質、脂肪及植物性纖維、維生素A1 、B1 、B2 、C 和礦物質中之鐵、鈣等多種營養元素。其中尤以甘藷塊根纖維素含量佔40%,可吸附大量的水份,在消化管內不易被消化,因而吃甘藷食物可達到預防便秘,促進 排泄的神奇效果。另外食用甘藷目前亦被視為一種生理鹼性食品,熱量並不高,可中和一些生理酸性的食物,調整人體代謝機能,堪稱為現代物美價廉的保健食品。

貳、栽培技術

本 省甘藷的生產時期大致集中在秋裡作,約佔41%,分佈於嘉南地區,其次為夏作佔29%,春作佔17 %,冬作佔13%,現行甘藷生產利用主要供作鮮食用,食品加工用及葉菜甘藷之用。本轄區甘藷栽培多分佈於西湖、後龍、通霄等沿海鄉鎮。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 帶之間,環境及氣候條件極適合甘藷之生長與發育,甘藷之生產過程中,對風土選擇不嚴,栽培較為容易,適應性強,安定性高,但如欲提高單位面積產質量,則需 考量適時適地適作、選種優良品種、合宜的田間栽培管理、以及掌握氣象和土壤條件對甘藷生產栽培的關係,彼此間均需作適當配合,才能獲得最高的生產力。甘藷 的栽培管理大致分為:選擇優良品種、整地作畦、育苗與藷苗的選擇、插植作業、田間管理、施肥方式、病蟲害防治、及收穫調製等八大,茲分述如下: 一、品種選擇: 栽培甘藷首應參酌當地氣候環境條件、土壤質地與肥力、產品利用目的和種植時期等因素,選用適地適作的優良品種,並充份瞭解該品種的特性及生長習性,為極重要的工作。目前推廣的優良品種有台農57 號、台農64號、台農66 號、台農67 號、台農68 號、台農69 號、桃園1 號等。 二、整地與作畦: 土壤的選擇宜以日照充足、排水良好、PH 在5.2 ~6.7 之間、土質疏鬆、透氣性佳、土層深厚且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較有利於塊根的形成和肥大。甘藷插植前,本田整地應深耕及充份碎 土,同時施用基肥及腐熟有機質堆肥,每公頃約10,000 公斤,並築畦高20 ~30 公分,畦寬約100 公分,可視插植時期及土壤質地而異。 三、育苗與藷苗的選擇: 育苗為插植前的首要工作,可分為植藷法(直接法)與植苗法(間接法)兩種;前者較省工、省地,但種藷用量多,且藷苗較細弱;後者則較費工、費地,但種藷用量少,藷苗較強健。藷苗的選擇一般以節數7 ~8節,具6 ~7 枚葉片以上之生長機能旺盛、健壯、節間短、莖粗大、長度約30 公分左右之先端苗為最佳。 四、插植作業 插 植時應根據當地土壤特質、氣候環境條件及產品利用目的等,審慎採行合理的插植作業,以提高成活率。1.插植時期:南部地區插植適期春作為3 ~4 月,秋作7 ~8 月;中、北和東部插植適期春作為3~5 月,秋作6 ~8 月。2.插植方法:視土壤性質而定,一般土壤含水量適宜時,以水平淺插法最理想;若土壤稍乾燥或為砂質土時,則行斜植法可提高藷苗成活率。3.插植密度: 一般宜斟酌品種特性、土壤質地、生長環境因素、機械操作及產品利用目的而定,目前最理想的株距以25 公分為宜。 五、田間管理 甘 藷生長過程中,應考慮各生育階段吸收養分之特性,因地制宜,配合適當的氣候環境條件作適度之管理作業。1.中耕除草:甘藷生育初期,即插植後約一個月,應 適時進行中耕除草,並配合施用追肥和培土作業,中耕除了具有除草效果外,並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的通氣性,以及避免硬化根及鬚根的形成。2.翻 蔓:主要目的為防止地上部節間發根,分散養分的積貯及產生屑藷,並可促使塊根形成與肥大。因此生育期中如遇雨水,土壤過濕或灌溉後數天,須適度進行作業。 3.灌排水:土壤含水份多寡對甘藷產量影響至鉅,於生育初期和中期,土壤必需保持適濕狀態,如遇土壤水份過乾時,應行適度灌溉,有助於塊根發育及提高塊根 產量;生育後期即塊根成熟期則不宜灌溉,並避免田間土壤乾濕發生急劇變化,造成塊根龜裂現象。通常採用畦溝灌溉,灌水深度以畦高之1/2 ~1/3 為宜。藷田生育期中若遭受下雨積水或地下水位升高,應即時注意排水工作,否則將會迫使甘藷植株生長受到抑制。 六、施肥方式: 甘 藷對肥料三要素之需求量以鉀之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較少,施肥時應考量以經濟合理為原則,宜視土壤質地和肥力、插植時期及氣候環境條件等而定。1.施肥 量:依據前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之「作物施肥手冊」,甘藷每公頃三要素推薦量為:(1)氮素:一般用量為30 ~80 公斤,折算硫酸錏用量為150~400 公斤,春作溫度適中,雨水充足,土壤中氮素利用效率高,故每公頃施用氮素30 ~40 公斤即可,而秋作及裡作溫度較低,土壤中氮素利用效率低,宜多施氮肥,每公頃約需60 ~80 公斤。(2)磷肥:一般用量為20 ~60 公斤,折算過磷酸鈣用量為120 ~300 公斤,土壤中有效磷過低或磷酸固定特強之酸性土,可酌施磷肥60 ~90 公斤。(3)鉀肥:一般用量為120 ~180 公斤,折算氯化鉀用量為200~300 公斤。2.施肥時期:於砂質土或砂質壤土種植,常因保肥力和保水力差,肥料流失及肥效不易持久,第一次施肥時,應在整地作畦同時,將半量的氮肥和鉀肥,及 全量的磷肥和有機質堆肥作為基肥,另半量的氮肥和鉀肥則於中耕培土時作為追肥用。3.施肥方法:施用基肥時,若利用曳引機整地作畦,以採用全面撒佈施肥法 即可;施用追肥時,則於中耕開溝同時施加追肥後培土。 七、病蟲害防治: 本 省甘藷主要病害,在生育期為害莖部有蔓割病和縮芽病,為害葉部有簇葉病和毒素病,為害塊根有黑斑病;採收後貯藏期有軟腐病和炭化病等。其中甘藷毒素病大多 為多種病毒感染,對產量和品質影響大,應採用無病毒苗或選用抗病或耐病性強的品種。主要的蟲害有為害葉部的猿葉蟲及鳥翼蛾、蝦殼天蛾之幼蟲,為害莖部有甘 藷夜螟蛾幼蟲,為害塊根的有甘藷蟻象及猿葉蟲幼蟲等,其中以甘藷蟻象危害最普遍。甘藷病蟲害預防方法,應勵行輪作制度及慎選健康種苗,採收時儘量避免塊根 受傷,注意倉庫清潔及保持通氣良好。至於上述病蟲害的生長習性,危害特徵及藥劑防治法,則請參照農林廳編印之植物保護手冊,或就近逕向轄區農業改良場諮 詢。 八、收穫及調製 1. 收穫適期:以植株莖葉變黃,下位葉開始脫落時最為適當,一般於插植後5 ~6 個月,即可收穫。2.收穫方法:甘藷採收作業應擇晴天行之,採收後塊根,俟適度乾燥後,再行檢藷,分級和包裝,切勿將塊根曝曬在強烈日光下,以免塊根組織 受到損傷腐敗。3.調製加工:甘藷塊根含水量多,如無良好貯存設施,鮮藷久貯極為困難;又因本省氣溫高,除供應市場販售及製粉加工廠外,大多製成含水量在 8 ~11%之甘藷簽貯藏或其他加工產品,如製成罐裝甘藷、甘藷脆片、藷條、雪片及甘藷餡或粉等,然後作好包裝以供利用。

參考文獻

●李良1994雜糧作物各論(III )根莖類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成立廿週年紀念專輯

●李良1997台灣雜糧作物品種圖說第三輯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賴永昌1997少量多樣化雜糧作物栽培技術手冊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編印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1.31:100562;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