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病蟲害防治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一葉蘭

台灣一葉蘭病蟲害及其防治

吳美雲

一葉蘭在本省地區常見病害包括疫病、炭疽病、白絹病、灰黴病、根及球莖腐爛,蟲害包括一葉蘭象鼻蟲、介殼蟲、蚜蟲,有害生物包括蝸牛、蛞蝓,有害動物為老鼠, 蟎 類主要為根 蟎 。茲將較為重要病害及蟲害分述於下:

壹、一葉蘭病害:

一、疫病:

1.. 病原菌: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2. 病徵:本病可為害葉片、根、球莖,被害葉出現水浸狀斑點,可在葉片上任何部位發生,病斑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擴展迅速而成水浸狀,在高溫潮濕環境下,病葉佈滿白色棉菌絲,植株被害後生育不良,發生嚴重時,球莖腐爛,葉片黃化掉落,且游走孢子藉水傳播,漫延四周,故發生時多為一區區感染發病。

3. 傳播途徑:在夏季降雨及高溫多濕,通風不良時,有利病害發生,以每年 5 月至 10 月時發病,尤其在雨後天氣轉晴時發生較為嚴重。病原菌可靠雨水及風傳播,由傷口或水孔侵入,誘發病害。特別是雨水之飛濺為本病主要傳播途徑。此外蝸牛及蛞蝓除直接取食外,尚可傳播病菌。

4. 防治方法:

(1) 選用健康無病斑種球。

(2) 宜採用高架栽培與防雨措施,並須防範蝸牛及蛞蝓等小動物傳播疫病。

(3) 避免長期連作太過密植,選用清潔介質,保持園內通風,降低濕度。

(4) 加強栽培管理,勿施用過多之氮肥,多施鈣肥,增強植物抵抗力。

(5) 作好田間衛生,雜草清除,可減少病害之發生。

(6) 定期施用藥劑防治,發生時可參考 5% 滅達樂粒劑 0.5 克 / 株、 33.5% 快得寧水懸劑 1500 倍、 25% 依得利乳劑 1000 倍、 66.5% 普拔克溶液 1000 倍。初發病時施藥一次,每隔 7-10 天再施藥一次,連續 3-4 次。亦可用灌注方式灌施發病區域及周圍,均有良好之防治效果。藥劑應輪流使用。

二、炭疽病

1. 病原菌: Glomerella cingulata

2. 病徵:本病可為害一葉蘭任何地上部,但在葉片及球莖上居多。典型病徵為葉片受感染後,首先形成針尖大小的褪色小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顏色也逐漸加深,成為近圓形淡褐色或黑褐色斑塊,多數病斑並會互相融合成為不規則形大病斑。有的病斑外緣具有黃暈,有的沒有,病斑內則經常可見黑褐色的同心輪紋,上面著生黑色小點,是病原菌的子實體。病原菌經常從葉尖或葉緣侵入感染,使葉片由葉尖向下或葉緣往內乾枯。球莖感染後,初期病徵為紅褐色圓形小點,之後病斑漸擴大成為近圓形深褐色斑點凹陷,多自球莖表皮上出現小圓陷點,繼之陷點繼續擴大,後期病斑多時數個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形大病斑,若濕度大時病斑上會出現許多橢圓形橘紅色粘性胞子。

3. 傳播途徑:病原菌之分生孢子為傳播器官,主要靠水分之濺潑而傳播,因此降雨或高溫潮濕環境有利病菌侵入。

4. 防治方法:

(1) 選用健康無病斑種球,作好種植前、後之消毒。

(2) 種球貯藏前可參考 50% 免賴得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或 50% 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浸漬一小時,陰乾後置 5 ℃冷藏。種植前再用 50% 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 1000 倍浸漬消毒約 10-15 分鐘。均有良好之防治效果。

(3) 宜採用高架栽培與防雨措施,並須防範蝸牛及蛞蝓等小動物傳播病菌。

(4) 避免長期連作,選用清潔之介質栽培,避免太過密植,保持園內通風,控制濕度。

(5) 加強栽培管理,勿施用過多之氮肥,多施鈣肥,增強植物抵抗力。

(6) 作好田間衛生,雜草清除,可減少病害之發生。

(7) 生育期定期施用藥劑防治,可參考 50% 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 4000 倍、 24.9% 待克利乳劑 3000 倍、 25% 撲克拉乳劑 2000 倍。每 7 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 3-4 次。藥劑應輪流使用。均有良好之防治效果。

三、白絹病

1. 病原菌: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2. 病徵:本病在高溫多濕有利病害發生,可為害根部、球莖、葉基部,造成根腐或基腐,在白絹病發病初期,於患部可見白色絹狀菌絲,及發病後期,在根上或栽培基質上都會出現,肉眼極易辨識。初期白色後轉為淡褐至深褐色的顆粒,此乃病菌的殘存組織菌核,菌核是本病重要的感染源。

3. 傳播途徑:一般感染源常來自堆積過久遭受本菌污染之生物介質,如蛇木屑、稻殼桿、花生殼等。

4. 防治方法:

(1) 選用健康無病斑種球。

(2) 選用清潔之介質栽培,若使用過之介質最好能殺菌後再使用。

(3) 有機肥的使用必須確定是否完全發酵腐熟,未充分腐熟之有機肥常有污染白絹病菌之虞。

(4) 宜採用高架栽培,避免過度噴灌,保持園內通風,控制濕度。

(5) 作好田間衛生,清除雜草,並隨時清除病株及菌核,可減少病害之發生。

(6) 定期施用藥劑防治,可參考 50% 福多寧可濕性粉劑 3000 倍、 50% 脫克松可濕性粉劑 3000 倍。每 7 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 3-4 次。

貳、一葉蘭蟲害

一、象鼻蟲

1. 危害習性:

成蟲在球莖內鑽出,體黑色,體長約 0.3-0.4cm ,爬出後在葉鞘內隱蔽處,危害葉片,造成葉面傷口,嚴重時葉鞘折斷。據筆者調查平地栽培,因溫度較高,以 4 月至 6 月陸續出來危害葉片,高山上約在 5 月至 7 月危害。

2. 防治方法:

(1) 加強種球貯藏前後的浸漬清毒,以便殺死球莖內蟲卵。

(2) 定期施用藥劑防治,發生時可參考 90% 納乃得可濕性粉劑 1000 倍。蟲害發生時開始施藥,每 7 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 3-4 次。

二、介殼蟲

1. 危害習性:

寄生在植物葉片、葉鞘、莖部及球莖。被害葉片漸黃化,枯萎最後脫落,因一葉蘭在高海拔生長,溫度低濕度大,除非在栽培管理不善或任其荒蕪之情形,否則一般受害嚴重性不大。

2. 防治方法:

(1) 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太過密植,保持園內通風。

(2) 定期施用藥劑防治,可參考 50% 撲滅松乳劑 1000 倍、 44% 大滅松乳劑 1000 倍。蟲害發生時開始施藥,每 7 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 2-3 次。

(3) 三、蚜蟲

1. 危害習性:

蚜蟲多數寄居在植物葉、莖、芽、花苞等部位吸取汁液,使寄主萎凋或衰弱,蚜蟲群棲之處有時因其排泄物引發黑色煤病。一葉蘭在初春花苞形成時,被害花苞常導致花朵畸形。

2. 防治方法:

(1) 加強栽培管理,避免太過密植,保持園內通風。

(2) 定期施用藥劑防治,發生時可參考 90% 納乃得可濕性粉劑 1000 倍。蟲害發生時開始施藥,每 7 天施藥一次,連續施藥 3-4 次。

四、蝸牛、蛞蝓 :

1. 危害習性:

蝸牛、蛞蝓均為雜食性軟體動物,喜歡陰濕有遮蔭的環境,於夜晚冷涼或陰雨潮濕白天出沒,尤其在高溫多雨活動最頻繁生長較迅速。喜食植株嫩葉、新芽、影響植株之生長,體藏於介質中不易查覺,防治較困難。通常蝸牛、蛞蝓爬過的地方,會留有透明光亮的粘液痕跡,一發現應馬上防治。

2. 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間周邊衛生,清除雜草、樹枝及需要之雜物,可減少繁殖和生存。

(2) 宜採用高架栽培與防雨措施,防範蝸牛及蛞蝓等小動物侵襲。

(3) 發現其縱跡,可施用藥劑防治,如 6% 聚乙醛餌劑散佈在其出沒之地方,爬過吃食後死亡。

五、根 蟎

1. 危害習性:

根 蟎 並不隸屬昆蟲類,但與昆蟲一樣能對植物造成危害,其一生均棲息活動於土壤中。主要食害作物根莖部份,使作物根莖組織破壞或根吸收能力受阻。根璊之危害常與病害複合發生,而導致被害部份腐爛,嚴重者植株因而枯死。在球根花卉上已發現被根 蟎 危害的相當多。台灣一葉蘭過去栽種在土壤中,有發現根 蟎 危害,但近年來已改用介質無土栽培,且以高架栽培,根 蟎 較少發生。

2. 防治方法:

(1) 選用清潔之介質栽培,若使用過之介質最好能殺菌後再使用。

(2) 使用藥劑防治,種球採收後可參考使用 43% 佈飛松乳劑 1000 倍、 25% 新殺璊乳劑 4000 倍、種球消毒浸漬 30 分鐘,再貯放在 5 ℃冰箱,待第二年種植。種植前取出,再浸漬 10 分鐘,可達良好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哖 1981.光線強度、無機營養與植物生長素對台灣一葉蘭產量及開花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2. 李哖 莊錦華 蔡牧起 1981.野生與栽培台灣一葉蘭之開花與消蕾現象中華農學會報:113:22-32.

3. 李哖 1981.台灣一葉蘭 農業周刊:36(7):16-19

4. 劉美蓉 1982.台灣一葉蘭之分化與生長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碩士論文127pp.

5. 李哖 1982.光線強度與水份對台灣一葉蘭生長開花及光合作用之影響. 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6. 劉美蓉 李哖 1983.海拔高度對台灣一葉蘭生長及碳水化合物含量之影響 科學發展月刊:11:1208-1218

7. 李哖 1984.台灣一葉蘭之生長習性與產量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特刊14:53-64.

8. 李哖 蔡牧起 康有德 1985.遮陰與施肥間對台灣一葉蘭產量與開花之影響 中國園藝:31(1):23-32.

9. 滕蕙蘭 李哖 蔡牧起 1985.球莖熟度、貯溫與貯期對台灣一葉蘭開花與碳水化合物含量之影響 中國園藝:31(3):174-187

10. 滕蕙蘭 1985 台灣一葉蘭休眠生理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碩士論文128pp.

11. Adey, R.M. 1961.Varieties of Pleione formosana J.Roy.Hort. Sc i. 86:171-175.

12. Chiang,Y.L.and Y. R.Chen. 1968. Observation on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Taiwania 14:271-302.

13. Chen,Y.R.1970. Observation on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 Taiwania 15:253-270.

14. Lee, N.1981.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Pleione formosana Hayata.Proc. Nat. Sc i. Counc. R.O.C.5:41-48.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2.13:8999;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