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簡介
沿 革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由前台灣省農林廳陳廳長武雄主持成立典禮,正式掛牌運作,並於八十八年七月一日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回顧本場之前身蠶業改良場,可溯自民國前二年(公元 1910 年),台灣總督府於台北公館成立之「桑苗養成所」。光復後,併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養蠶所,民國三十八年改制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民國六十六年播遷苗栗縣公館鄉現址,民國七十八年,奉命增辦蜂業試驗研究,改制為蠶蜂業改良場。嗣後,為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於民國八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再改制為台灣省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繼續保有傳統蠶蜂特色,又兼具區域性質,擴大農業試驗研究推廣並加強服務農民。
組織與編制
本場業務單位有作物改良課、作物環境課、蠶蜂課、天敵繁殖工作站、農業推廣中心。作物改良課掌理稻作、雜糧、特作、果樹、蔬菜、花卉等作物栽培技術之研究改良與推廣;作物環境課掌理作物病害、作物蟲害、土壤肥料、農業自動化等業務之研究與推廣;大湖天敵繁殖工作站掌理捕食性、寄生性及微生物等天敵研究、繁殖、推廣;農業推廣中心掌理推廣教育、農業經營、農村生活等業務之研究及綜合性之推廣業務,並經營台灣蠶業文化館。行政單位有總務、會計、人事、政風等四室,負責一般行政支援工作。
本場編制員額 50 人,其中技術人員 41 人,包括場長、研究員 4 人、副研究員 8 人、助理研究員 17 人、助理 11 人;行政人員 9 人,另有技工、工友 67 人協助試驗推廣及一般事務工作。
任 務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隸屬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負責苗栗地區農業及台灣地區蠶、蜂業之試驗研究及推廣工作,主要任務歸納如下列四項:
1. 苗栗區農藝及園藝作物品種改良與栽培試驗示範等事項。
2. 苗栗區農業調查、病蟲害防治、天敵繁殖、農業機械及土壤肥料等試驗研究示範事項。
3. 蠶蜂業資源利用與產銷試驗改良事項。
4. 農業科技傳播、農業產銷、農地利用規劃、農民組織輔導、農業資源維護、農業經濟改善、農村綜合發展、農業資訊化、家政推廣與社會教育、農民生活改善及農業試驗研究成果推廣等事項。
設施與設備
試驗田在苗栗縣公館鄉有 6.5 公頃、大湖鄉 2.7 公頃,另在南投、嘉義、屏東、花蓮、台東等地約有 8.7 公頃,總計約 18 公頃。建築物有行政大樓、農業推廣中心、台灣蠶業文化館及各類實驗、檢驗室 30 間,養蠶、養蟲室 30 間,冷藏庫二棟;另有眷屬宿舍及單身宿舍可供同仁居住,總建築物面積共約 18800 平方公尺。
主要研究設備有原子吸光儀、高效液相層析儀、氣相層析儀、氣相層析質譜儀、葉面積儀、超臨界流體萃取機、冷凍乾燥機、濃縮機、切片機、各類離心機、高壓滅菌釜、電泳裝置、聚合?聯鎖反應裝置、水活性計、糖酸計、測色計、各類光學顯微鏡、冷凍櫃、生長箱、定溫箱、電腦及其他試驗檢驗用儀器設備。
農業環境
苗栗縣土地總面積十八萬二千多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三萬五千多公頃,占土地面積的百分之十九。耕地中水田二萬餘公頃,約佔百分之五十九,旱田一萬四千多公頃,約佔百分之四十一。苗栗縣內土壤由於岩層風化、地形變遷和人為等因素,種類相當複雜。一般而言,平原多由沖積土、壤土等構成,丘陵及低海拔山地則多由黃壤、紅壤、崩積土、石質土等構成。沿海平原及鄰近丘陵屬亞熱帶型氣侯,年平均溫 20 - 22 ℃;雨量的分佈是丘陵地大於平原地區,年雨量約 2,000 公厘。農家戶數四萬三千餘戶,農業人口計二十萬三千六百多人,佔全縣五十五萬九千多人的百分之三十六,以鄉鎮市別分析,農業人口以頭份二萬五千人最多,苑裡二萬二千人次之,後龍一萬九千人第三。苗栗地區主要作物有水稻、甘藷、蔬菜、西瓜、柑桔、竹筍、葡萄、梨、李、柿、草莓、楊桃等。
作物改良課
稻作
主要業務為新品種區域試驗、示範與栽培技術改進、推廣。目前規劃苗栗縣良質米適栽區第一期作有 6,200 餘公頃,第二期作有 5,600 餘公頃,約佔水田栽種面積 60 ﹪。針對有機米栽培,推荐水田隔年施用矽酸爐渣 4 公噸/公頃,可抑制白葉枯病之蔓延。良質米評鑑新品種有台梗 14 號、台梗 15 號、台梗 16 號及台梗 17 號。今後主要發展方向為加強稻作生產技術及其對逆境適應性之研究,以提昇稻米品質及產品之多樣性。
雜糧
在貫徹水旱田調整利用耕作政策下,輔導豆類及食用雜糧作物之產銷,並進行輪作制度之研究。目前正推廣水田第二期作種植青皮豆、鵲豆、樹豆等新興綠肥作物及草莓與超甜玉米等輪作制度。今後重點研究項目有甘藷、葉用甘藷、落花生、甜玉米、食用木薯、樹豆與新興綠肥等之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
特作
配合苗栗地區農作物栽培環境,研究改良銅鑼之杭菊,西湖之明日葉、細本山葡萄,公館之紫蘇、葉用枸杞,頭屋之山苦瓜,南庄之山藥,獅潭之仙草等栽培管理技術,包括整枝、修剪、採收方式、肥培管理方法,並研發採收後之分級、貯存、加工、包裝等技術。此外並積極蒐集苗栗地區之保健植物,調查其植株性狀、栽培特性及進行經濟效益評估中。
蔬菜
主要進行草莓、苦瓜與原生蔬菜之有機及設施栽培技術等之研究。目前正建立草莓健康種苗繁殖供應體系,及研究促使花芽分化整齊,以達增產及調節產期之目的,並試行高架栽培生產,以解決長期栽培無法輪作之問題。
以簡易溫網室設施栽植苦瓜,利用草蛉、黃斑粗喙椿象、螳螂等天敵防治害蟲及採行蜜蜂授粉,改進栽培管理技術,提高苦瓜品質。
進行原生蔬菜栽培研究,如山芹菜、水芹菜、藤三七、昭和草、紅鳳菜、過溝蕨菜、馬齒莧、假人蔘、葉用黃麻、黃秋葵、山蘇蕨菜、角菜、翼豆、山芋頭等,並開發其利用方式。
果樹
主要針對地區性果樹栽培技術之改進,目前研究中之果樹為桑椹、柿、荔枝及紅棗等。
桑椹每年採收一次,產期在 3-4 月間,經由栽培技術之研究改進,可提早於 12 月採收,延長採收期及一年二收;目前並進行有機栽培試驗,以配合休閒農園之推展。
澀柿樹形開張、高大,採果不便又費力,正利用富有品種為中間砧,建立矮化栽培模式,提高栽培管理效益。
苗栗縣為荔枝栽培北限地域,正探討晚熟品種糯米茲之花性表現、授粉受精、同化物分配及賀爾蒙等因子,改良栽培技術,以提高其結果率,使台灣荔枝產業穩定發展。
紅棗為苗栗公館鄉之特產,本場正從事樹型矮化研究、推行害蟲生物防治,並進行品種改良,選拔適於鮮食品種,俾利於觀光採果。
花卉
加強球根花卉之研究,以無菌播種法,正進行台灣一葉蘭種球大量繁殖,以簡易網架設施與適合栽培之介質,生產優良種球。以溫度及藥劑處理技術,提高唐菖蒲與百合之種球增殖率,且增強其耐病力。另外,選拔樹型特殊、樹勢優美或果實華麗之桑樹品種,進行切枝、盆栽及樹型養成試驗,作為切花、盆栽及庭園之觀賞樹木,拓展桑樹用途。
作物環境課
植物保護
作物環境課負責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及農業機械三部分之研究改良。
植物保護主要係針對轄區內水稻、果樹、蔬菜、花卉等重要病蟲害生態及防治技術改進。重要工作項目有植物疫情之監測、作物病蟲害之診斷及諮詢服務、作物病蟲害防治研究、農民安全用藥教育、勘查不明公害之成因、農業氣象資源規劃與觀測、農業天然災害查報與監控等。
目前已建立苗栗地區楊桃細菌性斑點病等植物疫情系統,可迅速通報並協同控制疫情,避免擴大發生;並已篩選草莓灰黴病、楊桃細菌性斑點病、小猿葉蟲、空心菜白銹病、辣椒細?、葡萄晚腐病、水稻二化螟等作物病蟲害防治藥劑,推廣農民使用。
未來將發展苗栗地區植物疫情監測警報及預測体系,由疫情調查之資料、氣象資訊等,進行病蟲害消長預測,適時發布病蟲害預防通報;健全重要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結合土壤改良及合理化施肥等田間管理措施,建立各種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模式;應用 RAPD 等分子生物技術,鑑定病原及害蟲,追蹤病原及害蟲棲群分佈,篩選作物病蟲抗性品系等。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主要係執行轄區內農田土壤改良及改進作物肥培管理技術。重要工作項目有作物施肥技術及農田土壤管理之試驗研究、推動合理化施肥措施、開發優良本土化栽培介質及土壤改良資材、土壤及植体分析服務、推行有機農業及建立苗栗地區農田肥力管理及改良資訊等。
目前已建立合理化施肥長短期作物示範圃,舉辦合理化施肥講習會,編印作物施肥推薦手冊,輔導農家興建簡易堆肥舍,設置不銹鋼組合式堆肥箱;並輔導有機栽培水稻 1.5 公頃、柑桔 2 公頃、楊桃 0.7 公頃、枇杷 1 公頃、梨 1 公頃、蔬菜 4.5 公頃。
未來將開發優良本土化栽培介質及土壤改良資材、進行農作物有機栽培生產技術改進、作物輪作施肥技術研究、微生物在土壤肥料方面的利用研究、農畜產廢棄資源堆肥化及利用研究、土壤與植體速測服務及作物合理化施肥、土壤調查資料的資訊化及實用化等工作。
農業機械
農業機械主要任務為研製與改良各項農業機械,並示範推廣新型農機,以解決農村勞力不足,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已辦理草莓採摘乘座車、蔬菜針式播種系統及自走式灑水系統、蔬菜雙行移植機操作等示範觀摩;研製桑椹振落機、東方果實蠅幼蟲培育收集器及離心式蜂王漿採收機。 未來將研發苗栗地區特殊作物如芥菜、芋頭、梨、柿、球根花卉等收穫後處理機械、水果分級及其他可提高效率、節省人力、降低成本之自動化設施。
蠶蜂課
養蜂
主要業務為蜂種改良、養蜂技術改進、蜜蜂授粉、蜂產品加工、品質檢測等。目前保存包括義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爾吧阡蜂等共八個系統之蜂種,並以閉鎖集團選育 (closed population breeding) 方式,按蜜種、漿種分別進行選育工作。
本省以往均以單箱(平箱)方式養蜂,經研究推廣雙王繼箱養蜂採蜜技術後,可提高產蜜量 70 ﹪及蜂蜜品質;另研究以雄蜂巢礎大量育雄,並利用小交尾群培育蜂王,可提高育王效率 9~65 倍;雄蜂蛹味美並具保建效果,採用雄蜂巢礎,限制蜂王產卵,可大量生產高品質雄蜂蛹;與農試所共同研發蜂王漿採收機,可節省採漿人工 70 ﹪以上;蜜蜂授粉之研究近來積極進行,先建立預約售蜂推廣模式,配合防水紙質蜂箱之開發,將授粉蜂群商品化推廣,已建立溫網室瓜類、新興種高接梨及西瓜蜜蜂授粉技術,推廣面積達 3,500 公頃,每公頃可節省授粉費用 4 萬元以上,並大幅減少畸形果;目前仍繼續研究其他作物蜜蜂授粉技術。蜂蜜多元化加工利用可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及增加消費,目前已開發蜂蜜露(酒)釀製技術,頗受消費者歡迎;此外,結晶蜜的製作及系列產品開發可用於塗麵包、餅乾等,風味甚佳,對荔枝蜜等易結晶不易銷售蜜種,將有促銷效果。
愛玉子
主要工作為探討平地栽培技術、選育優良品種、保育愛玉授粉小蜂、研究授粉技術及加工利用等。目前已自各地蒐集雌株 168 品系、雄株 32 品系。愛玉子是雌雄異株,雌株品系正進行性狀及產量調查;雄果是愛玉授粉小蜂寄生處所,將以多品系大量種植方式,儘速促成授粉小蜂在平地立足繁衍,做為今後愛玉子平地經濟栽培之授粉蟲源。
平地愛玉子栽培試驗
蠶桑
本場為台灣唯一保存蠶種場所,目前保存家蠶 136 品系,葉桑 176 品系,朝向開發以家蠶作為昆蟲天敵代用寄主或飼料、蠶繭手工藝品之利用等新用途研究。
推廣中心
農業推廣教育
農業推廣教育係針對區內農民及推廣人員辦理之教育訓練、農村青年四健教育及各種農業傳播等業務。推廣中心備有各項現代化之教學、膳宿及育樂活動設施,每年辦理全省農村青年專業訓練、農業推廣人員在職訓練及農業產銷班幹部訓練等工作。
在四健教育輔導方面,主要配合地區農會辦理農村青少年之四健教育活動及青年創業貸款資金之申貸輔導。
在農業傳播業務方面,利用現代化傳播器材製作及彙集各種農業傳播軟體,並結合網際網路、電視、廣播、報紙及雜誌等大眾傳播管道,傳播農業訊息、教育農民及消費者。
為了傳承蠶業文化及推廣蠶業教育,本場設有台灣蠶業文化館,典藏台灣蠶業文物,展示台灣蠶業技術演進過程,提供蠶業資訊及動態展示活動等,除提供參觀外,並有專人負責提供農友各種技術資料,訓練講習諮詢及解答各種農業問題。
此外,本場亦定期編印『苗栗區農業推廣專訊』季刊及苗栗區農情月刊,寄送轄區內核心農民、產銷班幹部、全省蜂農及農業相關機關團體等;並不定期出版有關作物栽培手冊、技術專刊與食譜等,分贈全國農友。
農業經營
本場輔導區內各個鄉鎮市農會進行重要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提供農委會編印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並依據地方之需求,協調推動區段發展與農地利用調整、基本生產環境改善及加強現代化產銷設施。另輔導成立產銷經營班,健全組織、加強教育訓練、改變傳統農業經營理念、建立地區農特產品品牌,以增加農民收益,提昇產業競爭力。目前班資料皆依產銷班管理系統資料庫予以電腦化,會同縣市政府、農會分別初評後,將運作良好班隊提送農委會複審及學術機構評鑑,選出優良產銷班予以重點補助輔導。其他方面尚有輔導農會辦理各項重點產業農產品評鑑及展示、展售活動,並加強果蔬分級、包裝及冷藏等措施,以提高及確保蔬果品質。
天敵繁殖工作站
因應環境生態保育與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及衛生安全愈來愈高之要求,積極開發可替代農藥來防治植物病蟲害之生物防治技術,並予推廣應用,乃現階段及未來之努力目標。目前研究之天敵主要有草蛉、椿象、螳螂、瓢蟲、捕植?及果實蠅寄生蜂等。其中草蛉應用於一般蔬果及有機栽培,防治蚜蟲、紅蜘蛛、粉蝨等,全國有五十多個農會透過產銷班推廣;以椿象捕食鱗翅目幼蟲如斜紋夜蛾、紋白蝶、小菜蛾、甜菜夜蛾等,已有十多個農會在有機蔬菜生產上應用。另外,以螳螂捕食蝗蟲、瓢蟲捕食微小害蟲,捕植?捕食害?等,亦正從事研發自動化生產。利用蛹寄生蜂和幼蟲寄生蜂防治果實蠅,也已建立大量飼養技術,並進行田間試驗。
採用生物防治除可降低成本外,還兼具果品無殘毒、增加蜂類等授粉機會、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並可避免環境污染,對農友及消費採用生物防治除可降低成本外,還兼具果品無殘毒、增加蜂類等授粉機會、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並可避免環境污染,對農友及消費者均提供安全保障。將來配合永續農業發展、生態保育及維護生物多樣性之政策,生物防治將扮演更重要之角色。 為建立永續農業,達到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一體的理想境界,除上述已推廣並略有成效之天敵昆蟲外,今後擬進一步加強下列各項工作:
(一) 天敵種蟲源大量繁殖:除結合有關學術及試驗研究單位,將生物防治用天敵蟲源,提供本場大量繁殖,進一步釋放田間應用外,將自行開發本土天敵及搜集國外天敵蟲源,大量飼養觀察。
(二) 開發代替寄主:天敵繁殖常需大量代替寄主,今後除繼續與各有關試驗研究單位保持合作與聯繫外,亦擬自行自田間採集、飼養研發,以降低天敵飼育成本,提高其推廣之可行性。
(三)天敵昆蟲推廣應用:如草蛉及椿象,除與有關農會合作,繼續推廣應用於園特產作物及有機農園外,將進一步推展至其他作物,以擴大成果。其他天敵如寄生蜂、瓢蟲、螳螂、捕植?與微生物等,亦擬於建立繁殖體系後,選定作物推廣應用。
(四)建立天敵及飼餌推廣與供應體系:為使農民有參與感,今後天敵之開發,將儘量朝易養方向發展;有關天敵飼餌之供應體系,將就降低繁殖成本與確保種源供應方面加強研究,俾與推廣工作相輔相成。
展 望
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後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仍將以落實政府施政目標為宗旨,以研究及推廣的手段,謀求農業的永續發展及農民的最大福祉。配合政府兼顧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的三生政策,及考量消費者的需求,以下列幾項為工作重點:
1.在作物生產方面,將強力發展本區具有潛力之作物,如高接梨、果桑、紅棗、柿子、柑橘類、葡萄、有機或安全蔬菜、一葉蘭、金花石蒜、百合、唐菖蒲、有機米、甘薯、食用木薯、花生、民俗作物等;開發具有特色之作物,如原生蔬菜、愛玉子、保健作物、藥用青草及本省栽培北限之果樹類等;並配合研發本土化栽培介質及改進栽培管理技術。
2.在蠶蜂業方面,將整合栽桑養蠶為一個全面的自然教學課程,宣揚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教學理念,開發蠶桑產業之新契機並研發以家蠶為工具,利用桿狀病毒生產高經濟價值之基因工程蛋白;研究養蜂新技術,建立完整的蜜蜂授粉技術,開發新產品及新用途。
3.研究農特產品釀酒技術,建立酒類研發中心,促進農特產品多元化利用及提升其附加價值。
4.開發天敵與有益昆蟲,研究其養殖技術,配合本區之天然條件,發展永續農業。
5.推展農產品共同品牌,加強農產品包裝與分級研究,以擴大生產規模、減少運銷損耗、提升及確保品質,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後之衝擊,並謀求經銷商、農民與消費者之三贏。
6.規劃自然生態教育中心,並配合本區之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觀,發展休閒農業。
![]() |
![]() |
自97.04.18:1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