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創刊號(八十七年三月)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訪鄉賢陳北開農友談公館鄉石牆紅棗觀光農園與史績巡禮

訪鄉賢陳北開農友談公館鄉

石牆紅棗觀光農園與史績巡禮

劉增城

石墻村位於苗栗河谷平原南端公館鄉之西南隅,隔一條卵石大堤防與後龍溪為鄰,是苗栗平原最後開發的一塊墾地。近鄰山地和轉彎多端的河段,開發當時就地取石築堤防洪,築牆禦敵,舉凡房舍基礎、開墾農地築駁崁和少數的日用器具,莫不與石密切關連。這個以「石」為「墻」為「堤」 「駁坎」的「石圍墻」 現已改稱為「石墻村」。

根據陳農友說,在民國前一年(西元1910年)之前,後龍溪沿著石墻村劉己壬宅附近,經福星、中義、五穀和苗栗市水源里水流娘,往北至後龍出海。後因山洪沖毀福基村「人字駁」堤防,由於防洪築堤的改變,後龍溪從此改道西流,成為今日後龍溪的面貌。因此石墻村也變為後龍溪東岸,而後龍溪則經公館鄉石墻、銅鑼鄉中平和苗栗市的水源里,再往北經後龍出海。河道的改變,不但改變了原後龍溪公館和銅鑼兩鄉的地貌,也造成後來使人納悶為何公館鄉中義村和銅鑼鄉中平村毗鄰相接,卻不相歸屬的原因。其實早期的中平村是連著牛背山與銅鑼鄉其他村莊銜接在一起的。

石墻村開發於清嘉慶22年(西元1871年),距今已有181年的歷史。開發當時由六庄人共同開發,28戶隘丁免費居住在村內的公館(今日揆一樓關帝廟的前身),公館除提供集會、住宿外,另有5分耕地可供耕種。村民以巨石築成寬6尺高7尺的堅厚石牆,面積達2公頃餘,並設有銃庫,石墻內有南、北兩道柵門管制進出。現今保護鄉民的石墻,早已經傾圮殆盡,僅留下片段聳立在鄧明開農友農地上。至於圍牆前的刺竹,以及刺竹外圍的莿盤和墻面上的莿樹,俗名「鳥不企」,亦早已不見。僅有石墻斷垣、農田駁崁、關帝廟、石爺、石母和震災紀念碑,尚可作為先民胼手胝足打拼的見證。而眼前石圖墻早已是沃野千頃,碧綠典型的現代化農村了。

陝北開農友的祖父陳煥南早在12O餘年前,託友人從原鄉廣東潮安攜帶2株紅棗樹苗,種植於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舊地名石圍墻)自家庭院內。歷經陳煥南、陳捷順父子二代,

該 2株紅棗樹根蘗苗,並無移植或擴大種植,在當時紅棗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和高級水果,並不輕易贈送人家,因此這兩株紅棗樹,也就是今日公館鄉紅棗觀光農園獲取苗木最早的根蘗苗母樹。

陳家第三代陳北開農友,在民國27年(當時23歲)為了紀念兄弟分業和長子陳昶君的出生,於是從原第一代紅棗母樹周圍水平根,將根蘗苗移植種在自家庭院內,是為第二代紅棗母樹。幾經居家的搬遷和房屋的興建,第一、二代的紅棗母樹已不存在。

二次大戰(約民國26~34年)期間,經濟蕭條,民生凋蔽,只有少數人可以吃得起滋補營養的紅棗食品,是當時中藥商、藥房的寵兒。民國30年劉廣徐將紅棗鮮果加工為乾果,供應各大藥房,生意興隆。民國38年紅棗首度行銷台北,獲得極高的價格,以每台斤14~18元出售,產地石圍墻價格也高達每台斤6~12元,真是讓人羡慕。那時1天工資才7元(約1斗米價),而1OO斤稻穀43~45元,約等於6斗米的價格。對改善家庭生活以及農村繁榮助益甚大。於是陳農友鼓勵親朋好友種植,並在民國40年建議設立紅棗專業區,免費提供苗木。由於他的熱心協助和市場價格看好,加上當地的砂礫土質和氣候適宜,栽培面積逐漸擴大,紅棗觀光農園的雛形於焉成形。依當時的環境背景,能有前瞻遠見的人實在不多,尤其認識紅棗經濟價值和健康食品的人更少。陳農友更首開風氣之先,以集約式的管理,帶動紅棗種植的風潮。14*14台尺整齊畫一的行株距,內緣中空,外緣呈放射狀,通風良好的紅棗樹修剪、矮化,以及紅棗果的加工,更使得陳農友的生產技術遠近馳名。

陳農友於民國44~46年間,從第二代紅棗母樹根蘗苗分株移植之紅棗樹,至今仍留下4株43年樹齡和5株41年樹齡的紅棗第三代母樹。其餘O.2O公頃多的紅棗果園,也都是樹齡在3O年以上的第四代紅棗母樹園。

走進陳農友的紅棗果園,眼看滿園壯碩有份量的主幹和可供防止倒伏深埋紅棗果樹旁的水泥支柱,可以得知紅棗樹的歷史、文化和教育的傳承綿延流長,而陳農友熱心提供紅棗苗的繁殖技術與諮詢服務,更是貢獻卓著。

陳農友說,在民國 6O餘年時,進口很多的乾紅棗果 深獲中盤商、藥房特別喜愛。因此,國內的市場受到進口貨的衝擊之下,棗農無利可圖,紛紛改種其他作物。倖而當時(民國64年)服務於公館鄉農會的羅總幹事金海和推廣股古股長錦燊,為了挽救紅棗果園的命運,在實地勘查瞭解種植情形之後,主動積極召集果農開會,研商解決辦法,重新檢討乾果行銷方式,改採鮮果直銷及兼顧乾果加工二者併行,建立觀光農園的經營之基礎模式,民國68年農委會在農村小型食品加工計畫下,補助公館鄉農會加工紅棗,並由桃園區農改場和食品研究所技術指導,果農也慢慢的調適改變自己的經營方法,民國71年鄉內棗農組織紅棗產銷研究班,以提昇栽培管理技術及採行分級包裝運銷,同時配合國內觀光事業的發展,與逐漸興起的消費者現場採果的意識,紅棗觀光農園初見曙光。

經過農會歷任總幹事、農推人員、果農和,政府相關單位輔導,終,放在省農林廳、桃園區農改場、苗栗縣政府及縣農會等有關機關規劃下,於民國72年成立紅棗觀光農園,74年並擴大舉辦開園及品嚐活動。民國8O年度實施農地利用綜合規劃,組織共同經營班,配合觀光提倡休閒農業,以發展地方特產,提高農民所得。推行休閒農業活動,使精緻農業和富麗農村相結合,成為現代化農業活動新方向。10餘年來每年7~8月間配合紅棗採果期,於7月中旬舉辦開園觀摩說明會,開放觀光採果,從此之後,聲名大噪。

綜上所述,公館鄉石墻地區觀光果園的形成,一路走來倍感艱辛和緬懷歷史綿延流長。由點狀零星的傳統栽種,進入帶狀的農田集約現代化栽培管理。隨著工商業快速成長,農業經營型態也隨社會脈動在改變。民國87年起,隔周周休2日,帶動觀光休閒消費人潮。結合人文與自然、民俗風情、田園景觀資源和農業產銷。以生產企業化、生活現代化和生態自然化,三生三化一體的農業經營,提供國人認識農業和農產品生產過程。改善產銷結構,增加農家收益滿足消費者需求,增進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使消費者在觀光採果之餘,並能親身體驗農村文化和田園生活,作一趟有意義的感性和知性的心靈之旅。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6076;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