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第零期(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最常見而最容易忽視之─細菌性消化器病(細菌性軟化病)

  預防重於治療的蠶病     

胡天福

最常見而最容易忽視之─細菌性消化器病(細菌性軟化病)

  本省養蠶無論春蠶期、夏蠶期、秋蠶期、除濾過性病看Virus蠶病(膿病,又名核多角體病;細胞質多角體病又名中腸型多角體病;病毒性軟化病,有時又名真性軟化病)外。常見細菌性消化器病。尤其本省晚春蠶以後至秋蠶,或多或少,不斷的發生,對產繭量及鮮繭品質影響甚鉅(死籠繭多),必需加強注意。細菌性消化器病的病勢多數慢性(卒倒病例外),在飼育管理上一不小心就會影響蠶兒健康,引起各種病狀,以致死亡。尤其高溫多濕時宜更加注意調節溫濕度,使空氣流通,選擇良桑使蠶兒飽食,提高健康度;條桑育更需注意蠶座內之濕氣,多使用谷糠、石灰或厲行除沙,保持蠶座清潔。

茲述該病之發生及病徵:

  症狀:

    A:起縮:脫皮後不食桑,蠶體縮小。

    B:縮小:不食桑,蠶體慢慢縮小。

    C:空頭:胸部前方之消化管內無桑葉存在,僅存消

化液,透視呈淡黃色。

    D:下痢:四~五齡,尤其五齡期發病急性,排出不

正形之軟糞或常帶有腸粘膜之珠粒狀糞   

(五齡第四~六日最多)。

    E:吐瀉:下痢與吐消化液同時發生。

  表現以上症狀的蠶兒死後經過一段時間身體軟化腐爛發生臭氣。病死蠶之體色一般變成黑色,其中亦有受菌變為赤色,或因綠膿菌變為綠色。因細菌之不同或數種細菌之混合,死蠶體可能呈各種不同之顏色。(待續)

 

 

  • 病徵:病勢一般為慢性。依發病時期消食管內所繁殖之細菌種類,蠶品種及其他條件之不同,病徵亦不同。先是食欲減退,舉動不活潑,發育緩慢不齊,皮膚失去彈性,蠶體軟弱等一般常見之共通病徵。以後依蠶兒之發育時期或病勢之進行程度,慢微慢呈以下各種特徵之


  •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3803;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