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與出版品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創刊號(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我對改良簇的管見

我對改良簇的管見

彭萬亮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養蠶事業已由野桑養蠶進步為栽桑養蠶,由零星分散變為集約經營。自民國62年政府為加速農村建設特設立蠶業生產專業區,並已完成1,350公頃栽桑面積,從事養蠶生產工作,這其中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值得我們去共同研究,共同改進的地方,今天,筆者想針對蠶簇方面略提一二,如有說錯,尚請先進前輩指正。

  蠶簇的使用,由最早的稻草折簇(波浪簇)演進到今日的迴轉簇,當中亦曾使用過改良簇(包括塑膠萬年簇)其目的不外提高產繭品質(如上繭率,解舒、繅折)增進絲質,實為一大改革,但目前本省工廠所製之迴轉簇,不但價格昂貴,且紙質甚差,不合經濟實用原則,再說,際此農村勞力缺乏之時,仍用一頭一頭檢拾上簇更不符合省力養蠶的原意,因此,筆者認為在迴轉簇未能解決品質與降低價錢之前,似可暫行使用改良簇或部份採用迴轉簇,部份採用改良簇方式進行推廣,待迴轉簇品質改進後或蠶戶養蠶收益增加後再普遍改用迴轉簇。

  目前本省適用之改良簇有二種,一為藤皮製,一為草繩製,前者一張種之價款約需1,500元(60個),後者約1,200元(40個),平均約占迴轉簇2/3之價錢,每張種即可節省500~800元之費用,且堅固耐用,(藤皮製約10年,草繩製約8年)並可作自然上簇,經濟實惠。

  有關改良簇之使用方法,筆者願提供淺見,以示共勉參考。

1、蠶體健康,成熟齊一者採用自然上簇法一於上簇前二天給食葉片,上簇前一天或見初熟蠶時給予切桑並作撤佈谷殼,促使蠶兒爬起,保持蠶座平坦,待見熟蠶達八成左右,即將預晒之稻草(含熱氣)稀疏舖於蠶體(座)上,再以1.5~2cm直徑之竹竿排列四行,然後覆放改良簇二列於竹竿上面,避免光線直射及強速風吹,但須保持空氣流通,約經1~2小時即行結繭,至翌日下午(約上簇後24小時,繭形整齊時)檢拾未結繭蠶另行處理後,把改良簇外頭繫掛於上架竹竿上,(如表一),除去稻草,並打開門窗,讓其通風乾燥,至第三天再放置於架上,以免蠶繭吸收濕氣,待化蛹後採繭分級。如飼育密度超過110頭(1台尺坪)以上者,須預先均勻檢拾1/4~1/5熟蠶另行上簇。

2、蠶兒發育欠齊或發生蠶病者宜採用檢拾法一上簇前蠶座之處理與前項同,待見熟蠶達四、五成即開始陸續檢拾上簇,利用空蠶架(或檢拾熟蠶完畢後清除蠶沙)舖上尼龍紗網固牢,並於蠶架下繫掛0.05釐PE塑膠(如表二),以便承裝尿液,但最下層一架免掛,然後於紗網上排四列1.5~2cm之竹竿再覆改良簇二列,撒佈熟蠶,普通一個75cmX60cm(拉開闊皮)之藤製改良簇約可上簇250~260頭,草繩製改良簇75cmX90cm一個可上簇350~400頭,其後之簇中保護工作與前項同。

茲將竹東分場李主任松輝於63年蠶簇試驗結果報告於後…………………(各簇以500頭熟蠶試驗調查)

簇類別

百分率

項目

稻草折簇 改良簇 塑膠萬年簇 迴轉簇
一、結繭率 98.90 99.15 99.00 99.60
二、上繭率 96.09 95.65 93.19 99.05
三、同功繭率 1.26 1.56 3.50 0
四、繭層率 22.65 23.06 22.55 23.06

就上列四種蠶簇之綜合成績觀之,迴轉簇最優,塑膠萬年簇最差,改良簇與稻草折簇居於中等,帷草簇採繭費時,且僅能供用一次,製造所需勞力甚多,不宜採用推廣,而改良簇遜於迴轉簇之處,在於上繭率及同宮繭率,所以,如上簇頭數適當,並參照筆者之處理方法的話,諒可改進。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4.21:3257;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