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館介紹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天敵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展示重點

簡介 展示重點 動態導覽

天敵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展示

食物鏈:

  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生物,彼此間不是以其他生物為食,便是為其他生物所食,這種藉食性關係而直接串聯起來的一組生物關係,稱為食物鏈。由許多條單純的食物鏈相結成網,最後可把整個生物群集網羅在一起,即稱為食物網。

生物防治:

  利用各種天敵及蟲生病原微生物等防治害蟲,包括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及微生物天敵之利用。

抗生作用:

  抗生作用係指微生物受到另外一種微生物之代謝產物所抑制,通常是指生長受到抑制,可能造成細胞死亡。

重複寄生:

  寄生植物之病原菌被其他微生物所寄生,以致削弱致病力並減輕病害,這種現象稱重複寄生或超寄生。

捕食性天敵:

  昆蟲的繁殖力驚人,若任其自然繁衍,到最後昆蟲會因為數量過多而危害作物,這時候昆蟲的天敵就必須適時的發揮制衡害蟲繁殖作用。捕食性天敵的種類很多,例如草蛉幼蟲捕食蚜蟲,瓢蟲捕食蚜蟲或介殼蟲等。

費洛蒙:

  費洛蒙是生物分泌於體外,用作種內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影響昆蟲行為之費洛蒙有性費洛蒙、聚集費洛蒙、路徑費洛蒙、警戒費洛蒙等,近年來關於性費洛蒙之研究尤其盛行。

昆蟲型態:

  昆蟲在成蟲時期體軀分為頭、胸、腹三部份。昆蟲的頭部,具有一對複眼、零至三個單眼、一對觸角及一組口器,是腦部與攝食器官所在的位置;昆蟲的胸是由前胸、中胸與後胸三節組成,一般具有三對足與兩對翅及呼吸氣孔;昆蟲的腹部,通常由十或十一個環節組成,兩邊有呼吸氣孔,末端有交尾器或產卵器,部份昆蟲有尾毛、中央尾絲、尾鰓、尾鉗及呼吸管等外部構造。

昆蟲的變態:

  昆蟲的變態可分為兩種,一為完全變態,另一為不完全變態。經由完全變態而發育的昆蟲,例如蝶與蛾都經由卵 → 幼蟲 → 蛹 → 成蟲等四個階段的變態,其他如蒼蠅、螞蟻、蚊子等昆蟲。經由不完全變態而發育的昆蟲,例如像蝗蟲經由卵、若蟲而變為成蟲的過程,不須經過蛹期的階段,這類的昆蟲還包括蜻蛉、蟬、椿象、螳螂等。

保育類昆蟲:

   台灣因為林地急遽開發,許多昆蟲因為人類對環境的開發破壞而失去了家園,如果再不重視保育工作,有一天,我們的子女將看不到這些美麗的昆蟲。台灣共有 18 種為保育類昆蟲:寬尾鳳蝶、黃裳鳳蝶、珠光鳳蝶、曙鳳蝶、大紫蛺蝶、台灣大鍬形蟲、長角大鍬形蟲、台灣長臂金龜、虹彩叩頭蟲、妖艷吉丁蟲、霧社血斑天牛、台灣食蝸步行蟲、台灣擬食蝸步行蟲、無霸鉤蜓、台灣爺蟬、渡邊氏長吻白臘蟲、津田氏大頭竹節蟲、蘭嶼大葉螽蟴。

昆蟲標本製作方法:

  昆蟲標本的製作方法,根據昆蟲本身的特性 ( 例如身體、大小、軟硬程度 ) 、生活時期 ( 例如幼蟲或成蟲 ) 及研究需求等,會有不同的製作方法。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針插法-適用於體型較大、體表較堅硬的昆蟲;微針及黏貼法-小型昆蟲;浸漬法-表面柔軟的昆蟲例如白蟻等;玻片標本-體型極小的昆蟲例如虱子、跳蚤等。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天然及夜間昆蟲展示區

 

 


小黑花椿象:

  小黑花椿象,為台灣最常見的花椿象,口器為刺吸式,可捕食薊馬、蚜蟲、 葉螨   等小型害蟲。一般可在花卉中發現,幼蟲期為淡黃色,腹部有紅斑點。

食蚜蠅:

  食蚜蠅體長 10 ~ 11m m ,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均極為常見,幼蟲會攝食蚜蟲等植物小害蟲,食蚜蠅科成員種類眾多,外觀大多擬態蜂類。

螢火蟲:

  螢火蟲特徵之一為腹部會發光,猶如一盞小燈籠。這是因為牠們體內所含的發光質經過發酵的氧化作用後所產生的光亮,不同種的螢火蟲,發光的方式、頻率、顏色都不同。水生螢火蟲幼蟲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各種小螺或貝類;而陸生螢火蟲幼蟲的食物則以小蝸牛、蚯蚓或蛞蝓為主。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2.19:8771;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