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館介紹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展示重點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蠶業大事記

台灣蠶業文化館展示重點

蠶業大事記 蠶業技術演進 蠶桑志 世界蠶業概況 蠶絲藝術

 

蠶業大事記
黃帝即位(西元前3000年)
蠶業大事記  黃帝元妃嫘祖教民養蠶,使得蠶桑事業一代比一代發達,家家植桑,人人養蠶,男耕女織,各司其事,社會安和樂利,嫘祖之功不少,後世感懷其德,禮拜之,尊為先蠶,封為「蠶神」。
西元前3000年 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殼出土,繭長15.2毫米,繭寬7.5毫米,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繭。
西元前2000年
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刻有「桑」、「蠶」、「絲」、「帛」等字。
春秋戰國(西元前500年
春秋戰國時期飾有採桑圖紋的青銅器,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蠶業生產情況。
春秋戰國(西元前313-238年)
荀子,名況。戰國趙人。所撰「蠶賦」,為蠶業科技史上,目前存留下來的最早一篇文獻。
秦漢(西元前221-220年)
漢武帝建元三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自此我國便和帕米爾以西各國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絲綢貿易當時輸出的大宗物質,這就是至今為世界各國人士稱道的「絲綢之路」。
隋唐宋元(西元581-1367年)
治理絲綢作業過程,計有熨帛、搗練、縫紉等。其中唐代.張萱繪「搗練圖」熨帛部分。
‧宋代,日本派織匠來我國學習織造技術,回國後,在日本博多地方設立工場,生產「博多織」聞名於日本。
‧南宋廣西一帶先民,創造以醋浸野蠶,然後,剖開蠶腹醋中引絲。
‧元氏王楨「農書」夏秋蠶飼養已見記載。
明清(西元1368-1840年)
‧明代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指出:不同繭色,不同化性有雜交強勢,利用這種雜交強勢可以選出新種。此一論斷是我國古代自然科學史上的奇葩。
‧清,陳枚繪「耕織圖」,其中織的部分共24幅,完整描述養蠶織綢過程。
清(西元1885-1895年)
蠶業大事記‧台灣蠶業之濫觴…清台灣巡撫劉銘傳倡導農家栽桑養蠶,台北富紳林維源氏在大龍峒、大稻埕及土城等地栽桑養蠶繅絲。
‧劉銘傳命撫墾局興辦蠶業,派員長駐卓蘭、大坪林,倡導養蠶,委派雲林(今斗六)知縣李聯奎等人赴大陸考察蠶桑事業,奠定台灣蠶業基礎。
‧設蠶桑局,標明台灣蠶桑業已具一定規模,當時雲林縣生產的織品,更贏得「雲錦」美稱,光緒帝大婚時,衣褥之類用品均以此製成,「內庭大悅,以為江浙官局織造者猶有遜色」。
日據時期(西元1895-1945年,民國前十七年-民國三十四年)
‧在台北市大加蚋堡頂內埔今台北公館的農事試驗場內設桑苗養成所,此為蠶業改良場之前身。
蠶業大事記西元1913年(民國二年)
‧桑苗養成所改稱養蠶所,隸屬台灣總督府。
西元1918年(民國七年)
‧總督府養蠶所開始製造蠶種,全年共製1,849張。
西元1921年(民國10年)
‧台灣製造蠶種共3,274張,另輸入6,400張。
西元1925年(民國14年)
‧大湖農蠶專修學校成立。
西元1933年(民國22年)
‧台灣蠶種製造量達到最高峰,41家種場計製種254,031張。
西元1934年(民國23年)
‧總督府實施「蠶種製造認許」制,經營蠶種製造須經許可,並接受管理。
西元1936年(民國25年)
‧日本農林省蠶絲試驗場在新竹州大湖郡(今苗栗大湖鄉)設立「台灣飼育所」,光復後由蠶業改良場接收成立大湖分場。
‧中央蠶業法規公布(中華民國)
西元1937年(民國26年)
‧台灣產繭量達106,250公斤,為日據時期的最高記錄。
‧自印度引進蓖麻蠶種成功開始試育。
西元1940年(民國29年)
‧台灣養蠶戶達6,677戶,創最高記錄。全年之蠶種製造量為155,700張。
西元1944年(民國33年)
‧各蠶種製造所業務均因戰爭而停辦,養蠶戶降為582戶。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
‧中國蠶絲公司在台北成立辦事室。
‧台灣野蠶株式會社製絲工場改組為「天蠶絲製造實驗工場」。
‧養蠶所改稱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蠶業改良場」。
西元1949年(民國38年)
‧農林處蠶業改良場改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
西元1950年(民國39年)
‧蠶業改良場天蠶絲製造實驗工廠奉令暫行結束。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
‧全省產繭量達106,411公斤,超過日據時期的最高記錄。
西元1955年(民國44年)
‧苗栗縣立大湖農校成立中興蠶種製造場 。
西元1962年(民國51年)
‧幼獅蠶種製造場成立。
西元1963年(民國52年)
‧頭屋蠶種製造場成立。
西元1973年(民國62年)
‧執行中央加速農村建設重要措施蠶業生產專業區第一期計劃,繁殖桑苗一千萬株,指導蠶農栽桑養蠶技術,供應優良蠶種。
‧成立契作收繭單位。
‧省府設置苗栗、南投、台南、高屏及台東五處蠶業生產專業區。
‧興建稚蠶共育室及壯蠶室。推行稚蠶共同飼育及壯蠶條桑育。
‧農家養蠶次數由每年春秋兩次,增加為一年六~八次。
‧訂定繭價政策。
西元1974年(民國63年)
‧公布〞設立原蠶分場飼育審查要點〞
西元1975年(民國64年)
‧中華民國蠶絲協會成立,會址設在台北市。
‧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蠶絲系成立。
‧蠶業改良場發行「蠶業通訊」。
西元1976年(民國65年)
‧公布〞台灣地區蠶繭契作生產外銷實施要點〞
西元1977年(民國66年)
‧蠶業改良場自台北公館遷至苗栗公館新址。
‧日本決定對本省蠶絲針織品和梭織品進口改為事前許可制。
西元1978年(民國67年)
‧蔣總統經國蒞臨大湖製種場巡視。
‧蠶種製造全面由平附種改為散卵方式。
‧台桑二號及台桑三號新品種正式推廣
西元1979年(民國68年)
‧家蠶新品種台蠶六號正式推廣。
西元1980年(民國69年)
‧公布〞台灣地區蠶絲業管理辦法〞
‧日本對本省蠶繭外銷實施事前確認制。
‧全省年產繭量一,八二四公噸,栽桑面積二,七三七公頃,為蠶業史上最高,契作收繭單位及相關廠商達三十家之多。
‧財團法人台灣區蠶業發展基金會在台北市成立。
西元1981年(民國70年)
‧蠶業改良場成立蠶絲加工課,加強蠶絲下游加工之試驗研究。
‧蠶卵改用全自動定溫定濕式冷藏處理。
‧公布〞台灣地區繅絲工廠設備標準〞。
西元1984年(民國73年)
‧於台北市省立博物館舉行「養蠶與蠶絲織品特展」,為期一個月。    
‧家蠶新品種台蠶七號正式推廣。
西元1985年(民國74年)
‧省府邱主席創煥及農林廳余廳長玉賢主持蠶業改良場蠶絲加工試驗工廠開工典禮。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蠶絲系改為紡織系。
西元1986年(民國75年)
‧「蠶業通訊」改稱「蠶業推廣簡訊」。西元1988年(民國78年)
西元1987年(民國76年)
‧台灣地區蠶絲製品專用標誌正式註冊使用。
‧舉行台灣蠶業百週年及蠶業改良場遷場十週年紀念慶祝活動。
西元1988年(民國77年)
‧經濟部國貿局核准間接進口大陸蠶絲及廢絲。
西元1989年(民國78年)
‧蠶業改良場正式改稱「蠶蜂業改良場」。
‧「蠶業推廣簡訊」改稱「蠶蜂業推廣簡訊」。
‧蠶蜂業改良場蠶絲檢定廠落成啟用。
西元1990年(民國79年)
‧李總統登輝蒞場視察。 
西元1992年(民國81年)
‧執行〞廢耕桑蠶自行轉作計畫〞。
西元1996年(民國85年)
‧籌建第一期台灣蠶業文化館。
西元1997年(民國86年)
‧籌建第二期台灣蠶業文化館。
西元1998年(民國87年)
‧籌建第三期台灣蠶業文化館。
‧蠶蜂業改良場改制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編制內設有蠶蜂課。
‧台灣蠶業文化館落成啟用。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2.19:10040;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