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館介紹

    友善列印 將另開新視窗
錯誤回報
回首頁
展示重點
站內搜尋
facebook分享
蠶業技術演進

台灣蠶業文化館展示重點

蠶業大事記 蠶業技術演進 蠶桑志 世界蠶業概況 蠶絲藝術

 

蠶業技術演進
稚蠶飼育: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蠶業生產專業區成立前,多由農家個別飼養。費工、溫濕度調節不易,蠶兒發育不整齊。民國六十二年以後蠶業生產專業區成立後,各區設立稚蠶共同飼育所,專人集中飼養至二齡後配送到農家。省工、環境控制良好,蠶兒發育整齊。
壯蠶飼育:
民國六十二年由人工採集葉片,在竹製蠶箔養蠶,桑葉易萎凋,每天需給桑五至民國六十二年以後推行高壓噴霧消毒,平台式條桑飼育,桑葉較易保鮮,每日只需給桑二至三次,蠶繭產量品質大幅提高,並使每生產一公斤蠶繭之勞力由八小時減少為三小時。
上簇方式與器具:
民國六十二年以後 徒手撿拾熟蠶至紙製迴轉簇。費工但繭質獲改善。七十年以後推行自然上簇,由熟蠶自行爬上迴轉簇。二萬隻熟蠶上簇只需二小時民國初至民國六十一年 徒手撿拾熟蠶至草簇、繩簇、藤簇。費工、繭品質差 ,較徒手撿拾省工四倍以上,且繭質提高。
收繭方式與器具: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 徒手採繭,剝繭衣。
六十二~七十年 徒手採繭,手搖機器剝繭衣。
七十年代以後 電動機械剝繭衣機,一機完成採繭、剝繭衣。
蠶業監管:
民國二十二年成立蠶業監管單位,執行蠶種微粒子病檢查,日本蠶種製造業者大量?來台製種回銷日本,製種場四十一家,製種量達二十五萬張。
民國三十九年國民政府制定『蠶種製造條例及其施行細則』、『蠶種冷藏取締辦法。
民國六十六年公布『台灣地區蠶種製造場製造散卵方式及要點』、『台灣地區蠶 婸s造場設備飼育蟻量計算標準審查要點』。
民國七十一年蠶業改良場自日本進口全套『微粒子病集團檢查』設備。
蠶品種改良:
民國三十八年以前:由日本或大陸引進蠶種,直接推廣。
民國三十九至六十四年鄉:進行品種(系)比較及地區、季節適應性試驗,擇優推廣。
民國六十四年以後:開始採用雜交或回交技術,進行親本改良及雜交組合選拔等相關試驗研究。
台灣蠶業文化館
 
台灣蠶業文化館
 
台灣蠶業文化館
 
台灣蠶業文化館
 
台灣蠶業文化館
蠶卵繁殖形式:
民國六十七年以前蠶種均以「平附種」繁殖供應。原原種、原種將28隻母蛾以隔離產卵方式,產附在17×44公分之牛皮紙上,稱為「一張種」;普通蠶 種則將33-40隻母蛾置於17×22公分之牛皮紙上混合產卵,平均每張種約16000粒卵。每蛾產卵粒數不等、品質不一,交易難期公平 ,且影響農家養蠶計畫。民國六十七年開始 研究散卵繁殖技術,將普通種蠶卵洗下,精選後,以每20,000粒裝 成一盒,可以改善平附種缺點,逐年全面推行散卵繁殖交易制度。
蠶卵保存與人工孵化:
民國六十二年前 蠶卵均在簡易冷藏庫中進行人工越冬及保存。民國七十年後 改用全自動定溫定濕式冷藏庫處理,提高蠶卵品質。 休眠性蠶卵早期於產下10天即孵化,之後經研究改善,可在5℃ 中保存30日,民國八十年以後,進步到可以保存達60至90日。休眠性蠶卵早期至5℃中保存90日內不能孵化,保存120日以上 則需報廢。民國七十五年以後 研究改進為休眠性蠶卵冷藏240日內,仍可孵化飼養。
消毒作業:
民國六十年代 蠶病防治主要以消毒作業滅絕病原為主,蠶室﹑蠶體消毒劑如福馬林漂白粉、3﹪福馬林添加消毒增效界面活性劑、防殭粉等如何適當使用,十分受到關注。民國七十年 百分之十甲酚之熟石灰混合劑,撒佈蠶架下防螞蟻。 思得寧粉劑等蠶体消毒劑對白殭病具防治效果,無藥害。 蠶卵卵面消毒試驗,先以百分之七十酒精處理,再用沙威隆表面消毒 ,效果良好,為往後家蠶無菌飼育奠下基礎。 核多角体病毒不活化之效果,以百分之三福馬林液及飽和熟石灰液較 有效。
蠶病診斷:
民國六十年代 蠶病種類分為膿病、硬化病、軟化病、農藥中毒等,除利用竹片灰塵調查法等調查蠶病外,並了解蠶室結構、飼育方式、不結繭蠶等因素之影響。
民國七十年後 証實本省的家蠶硬化病除白殭病外,尚有麴黴病、綠殭病、黃殭病、黑殭病、擬青黴病、多毛孢病。經石腊切片、超薄切片觀察,証實本省家蠶軟化病中,除核多角 體病外,尚有細胞質多角体病。為在稚蠶共育早期診斷出病毒,完成病毒純化技術,製作抗血清,發展出間接式固相聯抗体檢測技術,應用細胞融合技術製備單株抗 体。鑑別病徵尚未顯現的病蠶。另青春激素類似物,Manda及Moresilk 等;噴灑五齡蠶體表,對其生理影響及增絲效果也有探討。
民國八十年起 積極研究家蠶人工飼料育,完成無菌飼育技術、螺旋藍綠藻及桑枝條粉的利用、桑葉乾燥設備、防腐劑篩選、適合人工飼料之家蠶品系篩選等研究。
民國八十二年起 將家蠶核多角体病毒基因組中非必要基因,用遺傳工程方法,以外來基因取代,形成新的病毒載体,能大量生產外來基因產物,例如人類β-干擾素、B 型肝炎表面抗原蛋白等。
桑品種:
日據時期1920年 台灣總督府養蠶所,從在來桑中選出優良品種,稱為『佐久間種』, 光復後改稱『台桑一號』。民國五十六年起 蠶業改良場以雜交育種方式,歷經十一年,於六十七年育成台桑二 號及台桑三號兩葉桑品種。民國六十八年後 蒐集野生桑、國外引種及從雜交後裔中篩選品系,建立葉桑178個 品種(系)及果桑60個品系之種原保存圃。
桑苗繁殖:
光復前 採實生苗、壓條法及扦插法為主。民國六十二年以後 配合蠶業專業區成立,研究高壓、袋接、老條扦插、新梢扦插等方法。
果桑:
桑 樹多為雌雄異株,雌株所結的果實稱為桑椹或桑果,果實大小因品種(系)而異。果實多量且型大具有利用價值者,稱為果桑種。本省配合觀光休閒農園有少量栽 培,以採摘鮮果為主。果桑為落葉性植物,自然環境下,產期集中在3~4月。民國八十年起試驗噴灑氰滿素40倍或20%氰氨基化鈣液,促進開花結果,調節產 期。
桑樹栽培: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 推行坡地栽桑及野桑養蠶。民國六十二年至六十九年 配合中央加速農業村建設方案,在全省6個地區設置蠶業 生產專業區推行平地栽桑養蠶,並將桑園分為二區,每區輪流年 修剪3~4次,建立全年可採桑養蠶6~8次模式。民國六十九年至七十五年 推行稚蠶專用桑園及改進修剪方式,全年可配合稚蠶共育 採全芽6~8次。民國七十五年以後 研究建立桑園合理施肥量、修剪模式、栽培密度、人工催芽方式 等,提高單位產葉量。
桑樹病害:
桑 園主要病害:桑赤銹病、桑椹菌核病、桑裏白粉病、桑膏藥病、桑輪斑病、桑紫紋羽病、桑白紋羽病及桑縮葉細菌病等。桑赤銹病 Aecidium mori Barclay 本病發生溫度15~20 C,溼度85~95%。 桑赤銹病是全年都會發生的一種病害,發病 本病發生溫度15~20 C,溼度85~95%。 桑赤銹病是全年都會發生的一種病害,發病部位以葉片、新稍、嫩芽、花卉、枝條等較多,受害的芽葉會變厚彎曲並呈橙黃色,表面粉末狀橙黃的孢子, 是此病的主要感染源,隨風飛散寄生於桑葉擴大為害。民國七十五年至八十年 抗病篩選,選拔出較抗病品系有68C─02、67C─04等。多胺化合物DFMO對本病具有防治效果,且24小時後養蠶即安全。桑菌核病 Ciboria shirana (P.Hen) 本病於低溫、高濕、日照不足,排水不良之地易發生。病原為真菌之子囊菌類,落在地上的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1~2月間當桑果開花時,土壤中菌核抽出子囊 盤,盤上子實 層散出子囊和 子囊孢子藉風力傳播。民國八十年至八十五年 於田間施用氰氮化鈣,可抑制病原子囊盤之發育,並改善土壤 酸化。
桑樹害蟲:
1.桑木蝨 桑木蝨若蟲及成蟲吸食葉液,嚴重時造成落葉。Paurocephala sauteri enderlein Enderlein
2.桑葉?? 俗稱紅蜘蛛。大量發生於3~5月及8~10月,嚴重者葉片枯萎掉落。Tetranychus kanzawai Yokoyama
3.桑介蟲殼 寄生於枝幹上吸食汁液,嚴重者發芽不良枯死。Diaspis pentagona Targ.
4.台灣黃毒蛾 於葉背取食葉肉。又蟲體上長著毒毛,能刺傷人體與蠶兒。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5.桑天牛 成蟲啃食新枝條皮層,幼蟲在枝幹內蛀食。被害桑樹生長不良,嚴重者枯死 Apriona germari Hope.
民國六十四年 調查本省桑園主要害蟲依次為桑木蝨、紅蜘蛛、黃毒蛾、桑天牛、桑介殼蟲 。民國六十八年 本場及植保中心篩選防治桑木蝨藥劑,於同一地區桑園共同實施藥劑防 治桑木蝨。有37%繁米松液劑、50%芬殺松乳劑及25%溴磷松乳劑。民國七十一年起 積極推廣共同防治桑木蝨。民國七十四年起 在全省桑園釋放捕植?防治桑樹葉?,效果顯著。民國八十年 在台中大坑山區發現桑木蝨有寄生蜂存在,經鑑定為Psyllaephagus sp。
蠶絲加工:
民 國五十四年以前 苗栗縣農會大湖絲場以座繰式繅絲機進行繅絲。民國五十四年 苗栗縣農會大湖絲場自日本引進繅絲機200緒自動繅絲機,為本省現代 化繅絲工業開啟先端。民國六十四年 台東欣欣公司,苗栗台灣蠶絲公司、南投新民蠶絲公司、以及屏東至 台鳳公司相繼引進自動化繅絲設備,本省繅絲緒數增至1160緒。民國六十九年 產生絲約3萬公斤(設備產能約8萬公斤)。民國七十年 五家公司生絲產量突破3萬公斤,其中新民公司已將設備讓售嘉義嘉聯絹業公司。 民國七十三年 農委會、省農林廳、以及蠶絲基金會獎勵省產蠶繭繅絲,五家公司 至生產量創新高,達37,363公斤。台灣區發展基金會並聘請日本繅 絲。民國七十五年專家作巡迴性繅絲指導。 民國七十五年以後 生絲產量逐年減少,並於民國八十年完全停止生產。台灣的蠶絲織造業,以生產輸日窄幅和服產品為主,極盛時期約有二十餘家廠商投入生產,設備產能約600萬 平方公尺,至民國八十三年止,生產廠家僅剩泰山、台蠶、曜新、新光、三元、苗栗縣農會、欣欣等七家,設備產能約500萬平方公尺,每年輸日窄幅和服產品配 額約180萬平方公尺,設備利用偏低。近年來輸日配額利用率偏低,苗栗縣農會、台蠶公司分別於民國八十五年及民國八十七年停止生產。

回上方 回上一頁
自97.02.19:9402;
隱私權保護宣告/資訊安全政策宣告/網站資料開放宣告/本場位置
關閉